top of page

必須為香港留下這一頁歷史

《端傳媒》記者群與撰稿者,對於香港反修例運動的深度在地報導

 

本書是《端傳媒》於二○一九年六月開始、關於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的新聞精選,並經過系統性的重新架構,深度呈現此一「時代革命」的完整樣貌。從抗爭初起及對雨傘運動後香港民主運動的爬梳;六月十二日,香港市民試圖阻止立法會二讀、警民衝突升級;七月一日學生衝進立法會;七月二十一日白衣人港鐵元朗站暴力事件;八月五日全港大罷工;八月三十一日港鐵太子站警民衝突……一直到十一月十二日的香港中文大學戰記;十一月十三日開始長達一週的理工大學圍城之戰,每個關鍵時刻,皆有《端傳媒》記者群進入現場的第一手完整深度圖文報導,在這些堪稱最前線的報導中,你會看見這場運動中的每張臉孔。

除了運動本身的報導,本書也收錄多篇關於政治、社會、內地、性別、警務與文化的評論,關鍵人物長訪談,以及不同時期的民調結果與分析,立體且多面向呈現反修例運動的前因、過程與發酵,為紛亂不安的香港及始終奮戰不懈的香港市民,留下這一頁為自由而奮鬥、尚在進行中的歷史。

 

目錄

【推薦序】⊙吳介民

【總編輯序】⊙李志德

反修例大事紀 之一 (2018、2019.6-8)

反修例大事紀 之二 (2019.9-11)

 

序篇 風暴之前

雨傘五年後,留下的我們:搵食、抗爭還是移民?  ⊙楊子琪

【民調】No.1:後傘運大學生的蟄伏   ⊙端傳媒編輯部

 

 

1.「無大臺」的抗爭開始了

《逃犯條例》修訂後,誰將成為「逃犯」?⊙關震海

連登仔大爆發:他們「講得出做得到」 ⊙鄭佩珊

「無大臺」運動中的即時資訊台 ⊙田月(特約撰稿人)

 

2.街頭上的臉孔

盾牌、警棍、催淚彈,十九歲少年在六一二現場 ⊙楊子琪

未成年抗爭者:他們最漫長的暑假 ⊙李亞妹

「救火」牧師:他們唱哈利路亞擋警察 ⊙楊子琪

陣地社工:把自己放在警民之間 ⊙趙安平、楊小川

催淚煙中的孩子:當他們迷路還問警察嗎? ⊙洪曉嫻

【評論】踰越與隔限,香港反修例運動的女流力 ⊙阿離

【民調】No.2:不懷期望的運動者,他們在想什麼?  ⊙端傳媒編輯部

 

3.暴力,點解?

七一這天,他們為何衝擊立法會?  ⊙楊子琪、鄭佩珊、陳倩兒

【評論】無大臺運動裡,「不割席」的異見與包容  ⊙郭志

 

4.暗夜出擊的「勢力人士」

七問元朗黑夜:「預先張揚」的襲擊與多次缺席的警力 ⊙鄭佩珊

專訪朱凱廸:藉黑社會鎮壓會成為香港常態嗎?⊙符雨欣

 

5.烽火遍地

刪帖、退群,那些被查手機的國泰員工 ⊙林可欣

八○五大罷工,他們為什麼響應?怎麼參與?  ⊙楊子琪、陳倩兒、林丁秦、鄧子盈

義載中年:與年輕陌生客的暗夜逃亡⊙楊子琪

印度裔社工:一起學習維修香港 ⊙莫曉晴(特約記者)、陳倩兒

【評論】Be Water:漫天徹地連儂牆⊙畢恆達、劉家儀

文宣組的故事:合作可以帶來很大的創意 ⊙蘇昕琪

 

6.深圳河兩岸

運動中的港漂,被打碎的和被重構的  ⊙楊鈺、邵斯玄

義勇軍、五星旗、普通話:無因暴力中的香港,事先張揚的悲劇  ⊙沈度

 

7.警暴之殤 一

太子站驚魂夜:八三一警察無差別追打乘客事件  ⊙鄭佩珊、梁中勝

那位下跪擋在警察槍口前的傳道人  ⊙楊子琪

濫捕、棍打、延遲十二小時送院? 被捕後他們經歷了什麼  ⊙黃文雋、鄭佩珊

 

8.煙與火的戰記

勇武者的自白:你解決了問題,這幫人就不會出現 ⊙林丁秦、陳倩兒

中文大學戰記 ⊙謝梓楓、林可欣、陳一朵

理工大學圍城 ⊙楊子琪、林可欣

【民調】No.3:關於「反蒙面法」和武力升級  ⊙趙安平

 

9.拆局者

【專訪】曾鈺成:我希望各方面能迷途知返,或是物極必反 ⊙陳倩兒

【專訪】周永康:這場運動激活了香港,在痛苦中打開未來 ⊙何欣潔

【專訪】劉細良:中港命運共同體,是我們那一代最錯誤的信念 ⊙楊子琪

 

10. 警暴之殤 二

武力頻失控,北京當靠山:誰來制衡香港警隊? ⊙楊子琪、彭嘉林、梁敏琪、梁中勝

撐警集會現場紀事:藍白衣的香港人,他們怎麼想的? ⊙阿離

【評論】舊日港警,一去不復返  ⊙許仁碩

 

11. 一國兩制之後

大陸看到的香港:被刻意製造的「仇恨」輿論  ⊙昌西

【評論】香港困局——北京的一場憲制危機 ⊙楊山

必須保衛香港:「香港民族」的創建 ⊙鄭祖邦

【民調】No.4:抗爭運動如何改變市民的政治傾向  ⊙端傳媒編輯部

 

 

12.香港,在世界

是自救還是通敵?他們如何遊說《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彭嘉林

「逃犯」之城:香港獨立關稅區走上歷史路口 ⊙陳莉雅、何欣潔、張宸邦

 

【新聞圖輯】 Storm in Hong Kong 2019

隨書附贈:43*61CM 彩繪精緻反修例海報:「2019香港風暴」

 

 

端傳媒是一家面向全球華人的數位媒體。 端傳媒以原創報導、數據新聞為特色,為全球華人提供優質的新聞資訊和時尚動態。 網站:https://theinitium.com/ 

 

節錄

 

序篇  風暴之前

 

「烈日和高溫下,七十五歲的朱耀明,雙腳踩上鐵馬(鐵欄杆),半個身子探出。他揮起黃色的手帕,向著黑漆漆的囚車喊道:『戴耀廷!陳健民!戴耀廷!陳健民!』。」

《端傳媒》的報導記錄了這一刻:二○一九年四月二十四日,西九龍裁判法院判決「占中九子」全數有罪,戴耀廷、陳健民、邵家臻、黃浩銘四人即時入獄。因為年事已高,各方求情而免除牢獄之災的朱耀明牧師送走囚車時淚流滿面,大半個身子探出鐵馬,有人在後面用奮力扶住他的腰,深怕他摔出去。

 

這一天,香港民主運動幾乎處在最低谷。但沒有人知道四十五天之後,香港會出現一場百萬人大遊行,更不要說之後為期幾個月,被形容成「翻天覆地」的反修例運動。

 

這四十五天,像是過去四年半的縮影。回想二○一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晚上,數百名學生在黃之鋒、周永康和岑敖暉的帶領下,翻越圍欄、衝入香港金鐘政府總部門前的一塊集會空地,高喊「重奪公民廣場」。被稱之為「雨傘運動」、長達七十九天的公民抗命由此展開。

 

訴求「我要真普選」的傘運在同年十二月結束,沒有取得具體政治成果,接續而來的是民主運動的低潮。指標性的「六四」集會、「七一」遊行,參與人數降到低點:二○一五年的七一遊行人數不足五萬,是○八年以來最低,往後三年都不足十萬。六四燭光晚會,二○一五年的參與人數也是○八年以來首次低於十五萬人。

 

另一方面,特首梁振英領導的政府以前所未見的重手打擊民主運動。二○一六年立法會選舉,「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梁天琦、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等人因倡議香港「民族自決」等政治主張被裁定失去競選資格,DQ(Disqualify,取消資格)這個縮寫日後不斷出現在政治新聞裡。

 

被DQ的不只候選人。二○一六年立法會選後,梁頌恆、游蕙禎、姚松炎、劉小麗,梁國雄和羅冠聰六位當選議員,也因為在宣誓時夾帶其他政治表達,先後被取消當選資格,其間中國全國人大還祭出「釋法」手段確保DQ收效。

 

六位民主派議員失去資格,使民主派席次不足三分之一,意謂著對政治改革、修改基本法、彈劾特首等需要三分之二多數通過的議案,失去了否決權。然而,不管是對民主派人士參政權的不當剝奪,或者三分之一「關鍵否決權」的喪失,在社會都引不起大規模的抗議聲浪。

 

而同一時間,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施政再無阻礙,她高談「明日大嶼」的填海造陸計畫;北京規劃著大灣區,告訴香港年輕人:你們的未來,就在這裡。此時有觀察家斷言,香港從此再不會有「民主化」議程,最重要的公共議題,唯有大灣區。

 

然而在二○一九年底回顧這段「處在低谷的時期」,卻會發現改變的種子正正就在此時種下。

 

首先,二○一六年初「本民前」梁天琦參與立法會補選時,喊出了「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口號,他當時強調不管什麼年齡、哪個世代,都可以參與革新和改變,因此是「時代革命」。這個口號,後來被本土派政團「青年新政」接著使用。到了二○一九年,這八個字成為反修例運動的主旋律。

 

另一起事件是二○一六年大年初一的「旺角騷亂」,一群本土派政治理念成員為聲援路邊的流動熟食小販,阻止政府人員查緝,引發警民衝突。參與者日後多因暴動罪、襲警等罪名被判刑,其中黃台仰和李東昇二○一七年逃離香港前往德國,隔年獲得政治庇護,梁天琦被判入獄六年。梁天琦、李東昇和他們同代人之間,如何因為不同的政治選擇,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雨傘五年後,留下的我們:搵食、抗爭還是移民?〉,是這一班同學的故事。

 

在「旺角騷亂」裡,抗議者放棄了反對陣營一直以來「和理非非」(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的行動準則,揀起磚頭、雜物當武器與警察對抗,民主運動中的「勇武派」從此誕生。對暴力手段不避不忌,加上本土意識的出現及「香港人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這些二○一九年反修例運動的主軸議題,都源於這一段令人窒息的四年半。〈後傘運大學生的蟄服狀態〉,以民調數字呈現這四年半裡,年輕學生對政治、社會的熱情,如何升火待發。

 

接下來,抗爭的引信,就被一樁看似平凡的殺人案所點燃。(李志德、趙安平)

 

 

 

雨傘五年後,留下的我們:搵食、抗爭還是移民?

⊙楊子琪

 

他們同在天水圍長大,中學畢業後,經歷了雨傘運動、旺角騷亂、中學好友李東昇流亡德國;五年之後,他們有的做了警察,有的慚愧自己一身包袱,無法走得更前,有的生長出往前衝的決心。

 

阿金的Facebook最近給他捎來一張九年前的舊照。中學時代一齊踢球的二十多個同學,穿著球衣、一臉青澀,在中學球場上排成兩列:阿金和李東昇互搭著肩膀,傻笑著;守門員梁天琦蹲在第一排,不苟言笑,看上去很酷;比阿金小三屆、後來成為他死黨和球友的路易,還未入鏡。

 

九年後,二○一九年七月二十七日,香港反抗運動熾熱升溫。這天是元朗大遊行,阿金約了路易一起走。元朗,他們的中學所在地,舊照中的同學,再難一通電話就約到。幾年前,李東昇成為本土派組織「本土民主前線」(簡稱本民前)的創黨成員,因二○一六年旺角騷亂,被控暴動罪,逃亡德國,今年二十八歲的他不久前剛獲批難民庇護申請;與李東昇同齡的梁天琦也是「本民前」的發言人,同樣因旺角騷亂被控暴動罪,二○一八年年夏天進了大嶼山石壁監獄,刑期六年。

 

香港這些年跌宕起伏,一群同學也經歷了人生抉擇:舊照中,兩個曾經的好友在雨傘運動前加入了香港警隊,據說駐守元朗區,說不定這天大家對峙街頭。示威人群中,阿金也不敢像以往那樣,走得很前面。雨傘運動的時候,他敢與警察在前線對抗,而現在,他出來工作幾年了,成了一名公務員,有穩定收入,有想與之結婚的女友,還有父母需要照顧,一身包袱。剛開始遊行不久,女友的父母就輪番打電話給阿金,敦囑他不要參與示威,阿金最後聽從了,與路易道別。

 

這一天,路易下了決心,要走到更前面更勇武,成為示威者的前線。他黑衣黑褲,雙眼以下用黑布包得嚴實,只露出一雙眼睛。過去很多年,他說,自己就是一隻「港豬」。或許也算不上政治冷感,只是沒有真正投入參與。「我沒那麼宏大的政治理念,我是一粒微塵。」他總是這麼想。但來到二○一九年的夏天,二十四歲的他發現,曾經一度未做好準備吃催淚彈的自己,成為了與防暴警察對抗的示威者前線。

 

一粒微塵的決心,來自香港,來自時局,也來自朋友李東昇。

 

如果回到二○一六年,我要和朋友走同一陣線

 

「如果時間回到二○一六年,我會參加魚蛋革命,因為我要和我朋友走同一陣線。我的朋友是李東昇。」我們與路易第一次見面,是上環一場示威行動,催淚彈不斷在遠方爆開,路易坐在馬路中間,平靜地說。

 

路易和阿金、李東昇、梁天琦都在天水圍長大,來自同一間中學,學校算得上該區名校,一群男生因為學校足球隊而相識。路易和阿金、李東昇比較熟絡,三人都出身公屋家庭,住得相近,一個電話就可以落樓吹水(下樓閒聊)。

 

他們出生於一九九一至九五年之間,做為在九七前出生的一代,大家在懵懂中度過了政權移交,又在中學時見證港人對中國人身分認同的高潮與急速消退。路易、阿金的父輩,與梁天琦母親一樣,年輕時從中國內地移民來港。不過,路易和朋友們長大以後都漸漸開始認同本土派的理念,希望香港與中國內地更好地區隔開來,而大約自二○一○年開始的一系列中港矛盾事件,更讓他們對於中國內地和內地人,並無好感。

 

從中學開始,阿金和路易就流連論壇「高登」,是資深用戶,習慣從高登看新聞、討論時事。高登從二○○一年開始營運,論壇上有大量網民對社會時事的評價、討論,不少二次創作內容被傳媒引用,逐漸對輿論產生影響力,後因經營問題,衍生出「連登」論壇另起爐灶。

 

二○○八年開始,伴隨著三聚氰胺毒奶粉此類內地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和自由行的開放,內地旅客來港大量購買嬰兒奶粉、「雙非」家庭來港生子等不斷增加,內地人與港人產生的摩擦漸長,水貨客影響北區市民生活,旅客區藥房爆發增長、租金高漲等新聞,不時爆發。這些新聞亦在高登上不斷傳播、發酵,構成了路易和阿金對中國內地的核心印象。

 

不過在中學時代,新聞和社會問題並不是校園的主調。對於未來,阿金和路易當時無甚規劃,對社會認識亦流於表面。在名校裡吊兒郎當的少年,最後踏入大學。阿金先攻讀副學士(Associate's Degree),後來升讀大學,他說總之要讀到大學,有學位才搵到錢(存得到錢);路易在大學念的是國際關係,他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希望畢業後能夠找到一份好工作。

 

李東昇卻在香港公開大學讀書期間,投入社運大海,成了本土派組織「本民前」創黨成員,後來本民前又邀請當時在香港大學讀書的梁天琦加入本民前,人生從此拐彎了。

 

雨傘運動上街頭

 

雨傘運動爆發的前一年,二○一三年,路易在讀副學士,準備升大學,而李東昇和阿金已是大學生。由中學球隊開始的友誼仍在繼續。週末,大家一齊踢球,然後換身衣服去釣魚、打遊戲機。這一年後,李東昇很快投入社運圈子,再沒很多時間出來釣魚、踢球。起初,路易和阿金感覺有點吃驚,但也沒有細問。在偶爾的相聚裡,路易隱隱感覺,李東昇變穩重了,多了許多思考,「腦袋好似複雜了很多」。

 

二○一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晚上,雨傘運動在香港爆發。阿金當時留一頭長髮,染成了金毛,每天下課後都和幾個同學一起到金鐘占領區。他說,自己當時受民眾憤怒情緒的感染,又認為「民主未必選出好的政府,但至少我們有權力讓他們下臺」。

 

他當時走得很前面,在金鐘,他試過衝上去向警察扔雜物。「不知為何站得那麼前,讀大學的時候唔識死(不怕死)。」阿金那時開始感覺,只是靜坐、占領的「和理非」方式,不會為爭取到香港人想要的任何東西。

 

當時,路易在讀副學士,他認為爭取普選,是公義的事情,應該要為之站出來。他也模糊地有一個想法,覺得多年來感受到的社會不公、大陸對香港資源的「掠奪」,可以由普選得到改善或解決。(未完待續)

 

☆★吳介民(臺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專文推薦

☆★隨書附贈43*61CM 彩繪精緻反修例海報:「2019香港風暴」

 

2019香港風暴:《端傳媒》香港反修例運動報導精選

HK$267.00價格
書到通知
  • 作者 | AUTHOR

    端傳媒

  • 出版社 | PUBLISHER

    春山出版
  • 書號 | ISBN

    9789869849777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0/02/04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