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哲學的古訓是「認識自己」(know thyself),而認識自己,以至人生的關鍵之一,無疑就是「時間」。年歲愈長,時間之於人生的烙印愈深刻。多少人活在過去的枷鎖、困惑於當下的抉擇、躊躇於未來的路途?倘若忽視生命的時間向度,定必無法透徹理解人生。可以說,本書談的既是人生,也是時間。 

 

這本進階程度的哲學入門書是作者在《定見之外》後又一力作,以「時間」為主題,探索人生種種。本書可視為前作的精神續篇,承接以哲學角度挑戰定見的精神,文章依舊以問句為題,意在質疑,而不給予定案,只希望以哲學解構問題的各種可能,為讀者提供更多思考方向。兩書既可獨立看待,然而若結合兩者,從「空間」與「時間」同步審視,亦可收縱貫橫攝之效,更全面探討人生在世,形形色色的際遇境況。

 

| 目錄 |

自序
導論

 

過去

世界何以存在?
沒有動物的世界?
被決定的唯一?
報復有何不可?
過去不如未來?
註定的宿命?
如能回到當時?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

 

現在

食物也要思考?
愛侶愈多愈好?
情為何物?
理性只有一種?
金錢才是自由?

平等的價值?
傷健的迷思?
為什麽要做好人?
道德全憑運氣?
痛苦可有意義?
逃離人類荒謬?
我們只是缸中之腦?

 

未來

不環保的偽善?
動物變公民?
機械情緣?
虛擬世界的道德?
當父母要考牌?
選擇下一代?
年老又如何?
人死如燈滅?

 

結語

附錄一:道德異化與個人整全性——威廉士對效益主義的批評

附錄二:目的論與義務論——論羅爾斯正義理論中的二分法

 

| 內容節錄 |

 

導論

 

哲學的古訓是「認識自己」(know thyself),而認識自己,以至人生的關鍵之一,無疑就是「時間」。我們始終活於過去、現在和未來之中。順時而視,過去的選擇造就當下的處境,現在的行動影響未來的路向。逆時回溯,未來的計劃左右當下的言行,現在的想法重塑過去的意義。是以本書談的既是人生,也是時間。不過,以時間來理解人生,是否恰當?全因時間是生命的輪廓和軌跡。時間將人生中的經歷排列並連結一起,透過這種整合,我們才能探索人生的成長和轉變。其次,時間也有助自我理解。藉由反思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前因後果,我們可以審視自身的價值觀,並決定為何而活。此外,時間讓人意識到生命有限,要能不枉此生,需及早建立人生目標,並力求實現。由此觀之,在人生旅程中,時間是個不可或缺的嚮導和塑造者。我們需要以時間為輪廓來探索、理解和建立人生。

 

《流光之中》結構上分為「導論」、「正文」、「結語」與「附錄」四部份。本章「導論」先介紹全書的主題,並交代各部份的內容。「正文」共二十八篇文章,分為「過去」、「現在」與「未來」,旨在串連出人生的不同階段。「過去」是已然逝去的歷史,形塑我們的性格和行動。「現在」則是由過去而來,往未來而去,最為真實的當下瞬間。「未來」屬於懸而未決的可能和方向。人生,就是於三者之中流轉的旅程。本書將以哲學探問每一時段上相關的生活境況與疑惑,提出不同觀點,刺激思考。不過,縱使「過去」、「現在」與「未來」聯合構成人生的整體,概念上亦能獨立看待。讀者可按需要,順本書排序讀起,或只選感興趣的部份閱讀。

 

以下將逐一簡介「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内容:首部份先從「過去」出發,探究時間之初,世界的由來與狀況。(〈世界何以存在?〉)、〈沒有動物的世界?〉)然後我們把目光由外在世界拉回具體生活處境,到底人的情感和行動如何被歷史影響?(〈被決定的唯一?〉、《報復有何不可?〉)輕視過去,偏重未來的想法是否合理?(《過去不如未來?〉)歷史是否早已註定,無法改變?(《註定的宿命?〉)還是有可能回到過去?(〈如能回到當時?〉)甚至於重啟人生,彌補當初的遺憾?(〈如果人生可以重來?〉)

 

不管「過去」的經歷孰好孰壞,人總需要活於「現在」,對當下生活的反省因而至關重要。此部份將由人的最基本需求,例如食物(〈食物也要思考?〉)與愛情(〈愛侶愈多愈好?〉)談起。除此之外,情緒與理性也是人們每天必須面對的課題(〈情為何物?〉、〈理性只有一種?〉)。再者,人是群體的動物,生於社會,我們需要一些共同價值維繫彼此,例如自由(〈金錢才是自由?〉)和平等(〈平等的價值?〉,〈傷健的迷思?〉)。而論及群體生活,道德規範無疑不可或缺,但我們究竟何以必須遵守道德?(〈為什麼要做好人?〉)道德又是否全然自決?(〈道德全憑運氣?〉)另一方面,面對艱難的人生,有論者嘗言痛苦自有其意義,此說是否合理?(〈痛苦有何意義?〉)還是人生只是一場荒謬的玩笑?(《逃離人類荒謬?〉)對生活的反省如果推至極致,難免會質疑各種價值,以至人生的真偽。在〈我們只是缸中之腦?〉一文中,我以著名的思想實驗「缸中之腦」作引子,討論當下經驗的真實與虛幻,作為本部份的終結。

從「現在」展望,勢必發現「未來」的各種挑戰。於此先從宏觀的角度,探討未來社會的走向,例如環境保護的責任(〈不環保的偽善〉)、動物與人類關係的演進(〈動物公民?〉)、以至科技帶來的全新議題,例如機械與人的情感連結(〈機械情緣?〉)和虛擬世界的規範(〈虛擬世界的道德?〉)。然後我們把討論焦點轉至個人層面,成為父母大概是不少人的人生日標,可是養育子女真是理所當然的嗎?(〈當父母要考牌〉)父母對下一代的控制有沒有界限可言?(〈選擇下一代?〉)最後,作為本部份以至全書的總結,必須思考時間對人類的最大威脅:年老與死亡。人應該如何定義與面對衰老?(〈年老又如何?〉)生命又是否終必隨死亡而消逝,還是可以戰勝時間,長存不朽?(〈人死如燈滅?〉)

 

本書「結語」部份嘗試探討哲學歷來被討厭的原委,並提出近年哲學普及風潮的隱憂,從而反省哲學當下面臨的矛盾處境。「附錄」則刊載了兩篇曾於其他園地公開的長文:〈道德異化與個人整全性——威廉士對效益主義的批評〉和〈目的論與義務論——論羅爾斯正義理論中的二分法〉。前者閘述威廉士(Bernard Williams)對效益主義的批評,後者則分析羅爾斯(John Rawls)在判斷道德理論型態時的缺失。兩篇文章算是記錄了我近年的少許思考成果,而主題都屬於道德哲學的理論探索,討論重點亦同為效益主義,對規範倫理學感興趣的讀者不妨參考。

 

最後,書中所有文章均附註釋,參考文獻以英文哲學專書和論文為主。讀者可按興趣與能力選讀。

 

 

 

| 作者簡介 | 

 

郭柏年,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畢業,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研究興趣為倫理學、人生哲學、非形式邏輯與社會政治哲學。曾任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哲學有偈傾》主持,亦於報紙與網路媒體發表哲學文章。除哲學外,興趣為電子遊戲,觀賞美劇和與家中愛貓玩耍。

 

 

流光之中:時間向度的人生哲學短篇

HK$120.00價格
數量
  • 作者 | AUTHOR

    郭柏年

  • 出版社 | PUBLISHER

    牛津大學出版社
  • 書號 | ISBN

    9789882455658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4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