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世界還能變好嗎?劍橋大學教授談12位時代思想巨人,開展平等、正義與革命的關鍵思考

The History of Ideas: Equality, Justice and Revolution

 

 

☆★泰晤士報年度好書★☆

現代最偉大的民主作家之一!  ──普立茲獎得主安愛波邦盛讚

12位思想家 x 12部經典論著 x 300年的公民省思

★《愛爾蘭時報》、《觀察家報》國際重量媒體好評如潮★
★亞馬遜書店4.3星好評 × Goodreads讀者4.5星高分評價★
★哲學新媒體年度最佳哲學書TOP1《民主會怎麼結束》作者千萬人氣Podcast改寫新書★

 

周維毅(《小大人的公民素養課》作者、高中公民教師)、蕭育和(逢甲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專文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周詠盛(哲學開箱文版主、國立體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洪世謙(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黃大展(新竹高中歷史老師兼圖書館主任)、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劉珞亦(法律白話文運動行銷總監)、鄭凱元(哲學新媒體創辦人、執行長)──共同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本書特色

  • 作者大衛.朗西曼的《民主會怎麼結束》獲選由哲學新媒體主辦的2024最佳哲學書讀者票選第一名。朗西曼在深究民主空心化問題之後,持續思考此時此刻的社會,借鏡十八至二十世紀各時代哲人對「美好社會」的想像,推出這本寫給現代人的公民政治入門讀本。
  • 大衛.朗西曼不僅在劍橋大學教授政治及歷史科,於政治哲學領域深具建樹,也主持許多政治哲學Podcast節目,自此從學院走向大眾展開政治哲學思辨普及。
  • 作者書寫清晰有條理,對沒有哲學或政治理論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閱讀。各章透過政治思想家的生平鋪成出每位哲學家的思想理路,更可使讀者快速進入討論。
  • 全書共十二章,每章以一位哲學家及其代表作為題旨。一路從十八世紀的日內瓦哲學家盧梭,談到二十世紀美國政治學家史珂拉,不僅包含對各位哲學家、革命家、作家他們生平與思想深入淺出的介紹,時間跨度也相當寬廣。

  • ▍內容簡介
    有感於女性受壓迫而寫下《第二性》的波娃、
    在《道德系譜學》深究善惡根源及權力意志的尼采、
    以《正義論》設想「無知之幕」期盼人人平等享有自由的羅爾斯……

    他們,都期待世界還能更好!
    十二個推動歷史的思想家╳十二部劃時代的巨著


    當前社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難以翻轉的貧富差距、性別不平等、政治極化對立等,這些議題不是我們這時代獨有的,而是歷史上積累已久的問題。彼時積極參與社會的哲學家、革命家,紛紛以論述、倡議、運動回應問題並超越當下視野,這些突破框架的思辨往往立基於幾項重大探問:社會是如何、又是為何變成現在這樣?該如何構築一個更好的世界?

    劍橋大學教授大衛.朗西曼圍繞著這些核心問題,穿越近三百年的公民社會思想歷程。從盧梭、尼采、羅莎.盧森堡、卡爾.施密特,到諾齊克、史珂拉……十二位致力於政治制度、道德、性別、社會正義、國家正當性等不同領域的思想家,時刻反思社會課題,構思現實困境的解方,也開啟我們對美好未來的構想。本書不僅是回溯思想進展的歷史,更是我們的現在,也指引著未來。藉由十二位時代哲人與其著作,檢視當下社會的難題,深思此後的方向。

    ▍書中思想家與時代經典精采摘錄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
    為什麼人類歷史至今仍是少數人享受過剩資源,多數大眾卻連基本所需都難以滿足?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盧梭力主:文明社會未曾帶來自由進步,而是導致僵化壓迫……
    ●《道德與立法原則導論》
    竊盜有罪,但將小額偷盜處以死刑,這麼嚴厲的刑責真能讓人類整體生活變更好嗎?十八世紀效益主義者邊沁首倡是非的定調,應以「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為準。
    ●《平常的惡》
    當今公眾人物不當言行一經揭發,社群輿論便迅速炎上,該如何看待公審與獵巫?二十世紀政治哲學家史珂拉認為真正巨大的惡行,其實是日常裡看似平凡的「殘忍」與「偽善」。

 

| 目錄 |

 

推薦序 女權、正義與人性:從閱讀中學習反思與批判 周維毅
推薦序 不在殿堂的政治哲學 蕭育和
前言


第一章    盧梭論文明社會的殞落──《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
從「什麼」到「為什麼」
盧梭對社會與不平等的質問
文明社會崩壞的起始
人類故事中的兩大關鍵轉變
現代文明問題的解方


第二章    邊沁談人類福祉的總和──《道德與立法原則導論》
偏執的邊沁
對效益主義的兩種經典批評
邊沁對社會成規的追問
以效益主義作為社會的根本
對效益主義進一步的批評與回應
從邊沁的角度看現今社會


第三章    道格拉斯論奴隸制的罪惡──《我的奴隸生涯與我的自由》
道格拉斯對生而為奴的責問
抵抗與逃離奴隸制
揭露奴隸制的真相
抗爭所必要的暴力
解放奴隸必需的政治


第四章    巴特勒對極端與成規的省思──《埃魯洪》
紐西蘭與達爾文
熟悉又陌生的理想鄉
鏡子裡的翻轉社會
對極端事物的警醒
審慎面對偶然的成規


第五章    尼采談道德信仰的過去未來──《道德系譜學》
「上帝已死」與「權力意志」
尼采論道德的系譜
侵蝕社會的三個P
與一切的偶然和解
尼采哲學在當今政治的意涵


第六章    盧森堡談民主的社會主義革命──《俄羅斯革命》
反戰是真正的革命
從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僵化與妥協
列寧的中央集權主義
盧森堡對列寧的批評
盧森堡革命旅程的終點


第七章    施密特論朋友與敵人的區別──《政治性的概念》
為什麼要讀施密特?
自由與民主的對比
對自由民主政治的批判
兼容自由民主的威瑪憲法
政治本質在於敵友之別
施密特之於今日政治的影響


第八章    熊彼得談民主政治的表演本質──《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
熊彼得談民主的本質
資本主義的成敗
古典與現實的民主
民主的三個面向
民主政治的活力與未來


第九章    波娃談女性的解放與自由──《第二性》
男性之於女性的壓迫
女性面對的「陷阱」
受困於傳統性別理解的男女
逃離絕望陷阱的可能性
解放女性的進步與阻礙


第十章    羅爾斯談正義的本質──《正義論》
羅爾斯的「道德主義」標籤
對正義的反思
對正義本質的兩種回答
羅爾斯的三項正義原則
對羅爾斯論點的批評


第十一章    諾齊克談國家治理的正當性──《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
反對羅爾斯
為什麼要接受國家治理?
以保護之名的勒索
諾齊克對批判者的質問
放眼未來的烏托邦


第十二章    史珂拉論習以為常的殘忍──《平常的惡》
與日常無異的殘酷地獄
對五種惡習的警惕
對抗殘忍的方法
民主社會的偽善
社群媒體的善意與殘忍
接納雙重生活的變動與自由


謝辭
延伸閱讀

 

| 內容節錄 |

 

第八章 熊彼得談民主政治的表演本質
 
熊彼得談民主的本質
 
假如我們在思考現代政治的起點之一,是從提問「什麼是民主?」開始,那麼我們可能會得到一些相當驚人的答案。在前一章裡,我們討論了卡爾.施密特的決斷論及其衍生的、對民主政治的看法。但除此之外,民主政治的意涵為何,存在著一個範圍極廣的光譜。這個光譜從極其理想化的高尚理念,例如將民主政治視為某種人類的最終目標或最極致的善,是一種讓人們得以藉由高貴且富有成效的方式自我統治,並允許人們在其中追尋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治理形態,一直到極其嘲諷的回應,認為民主(尤其是現代政治的代議民主)不過是一場騙局或一種虛偽的演出,只是讓掌權者能夠合理化為什麼他們能繼續掌控權力,並假裝這一切都是由選民所做出的決定。正如那句著名的格言所說:「如果投票真的能改變政治,權力者早就會將投票設成犯罪行為。」民主政治的光譜從理想主義延續到嘲諷民主的態度,在這個光譜上,施密特無疑是更接近理想化的一端。他對民主政治的本質絕無嘲諷之意。
 
有些人認為,嘲諷民主政治的代表,是這一章的主人翁:約瑟夫.熊彼得。在熊彼得於一九四二年出版了《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以後,人們時常認為他在書中對現代代議民主政治的描繪,是一種較為嘲諷的表述。在書裡,熊彼得分析了他所認為的民主政治的真實樣貌,而他的分析變得十分著名,也因此讓許多讀者感到沮喪。因為他的分析剖開了人們對民主政治懷抱的種種幻想。熊彼得是一名揭穿民主政治理想主義的告發者。也因此,人們常常認為他也是一位嘲諷民主政治的揭密者。但這種看法未必正確。

 

那麼,熊彼得認為民主的本質是什麼呢?他認為,在本質上,民主是一場表演,而表演並不意味著民主全然就是場騙局。民主政治的實踐方式,基本上必然蘊含了操縱群眾的性質。現代代議制民主的核心,是政治人物們試圖說服群眾出來投票支持特定的事物所構成,而這些事物主要是由政治人物所設想出來的,它們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說服人們把票投給那些政治人物。政治人物會使盡任何可能的手段和技巧,來讓那些他們設想出來的事物聽起來非常理想。這些事物究竟是否真的如此理想並不重要。重點在於,如果政治人物能讓群眾相信,這些事物真的很理想,那麼政治人物就能夠贏得選舉。
 
到目前為止,這種對民主政治的描述,確實充滿了嘲諷色彩。在此不妨援引一句出自《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的簡短引言,或許更能展現這本書的風格。熊彼得寫道:「治理和宣傳政黨所需要的心理戰的戰略、宣傳口號和進行曲,都不是民主政治的衍生物,而是民主政治的本質。」也許熊彼得還應該把氣球也加到民主政治的本質裡。民主政治就是一場表演,就是一場大型演出,而這就是民主政治熱鬧喧囂的特質。
 
除了將民主視為表演之外,人們還會基於其他理由,將熊彼得歸類在民主政治光譜兩端上,屬於揭露民主真實面貌的嘲諷派的陣營。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熊彼得是一位經濟學家,而經濟學家時常對民主政治抱持著相當嘲諷的態度(雖然這句話本身聽起來可能也有點嘲諷意味)。從經濟學的視角來探討政治問題的人,往往傾向於在那些旁人認為是公共利益的表現中,看到人們追求自我私利的陰影,從而認為宏觀決策往往只是人們為了自身利益和好處而做出的微觀決策,這其中當然也包含了政治家所做出的決策。儘管熊彼得並不是一名典型的經濟學家,他對歷史和人類心理學的興趣遠遠超過與他同時代的許多經濟學家。然而,人們對經濟學家的偏見卻也其來有自,有許多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的經濟學論述對民主政治都感到不以為然,認為它不過是自我利益行為的集合體。

 

除此之外,熊彼得本人對民主政治的經驗也值得一提。在本書討論的諸多作家與思想家裡,熊彼得算是罕見的曾經親身參與現代政治核心事物的人(他當然不是唯一一個,因為羅莎.盧森堡也是其中一個)。在一九一九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戰敗了(熊彼得出生於當時從屬於奧匈帝國的摩拉維亞,現在是捷克治下的行政區),一個獨立的奧德民主共和國成立,並舉行了選舉。當時還相對年輕的熊彼得成為了新奧德政府的財政部長,這個政府是由一個相當脆弱的聯合政府所組成。熊彼得在位期間的經歷並不能算是成功。經歷了一年的任期後,他在通膨達到高點時被免職,也因此未能掌控這個在戰後負債累累的新國家所面對的各種巨大問題。不過,這也讓他得以從內部了解民主政治。這是一種充斥了權謀詭計、討價還價、誇誇而談與政治博弈的政治。熊彼得並不擅長這些技巧,最終也被排擠出局。財政部長任期失敗後,他轉而進入私人商業領域,並成為維也納一家小型投資銀行的負責人。但他在這方面也失敗了。在一九二四年,他的銀行倒閉,他又回到學術界,最終在這裡得到了聲名和財富。他後來移居哈佛任教,從一九四六年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去世之後,一直到他本人於一九五○年去世這段時間裡,熊彼得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經濟學家。然而,他並不是因為在政治或商業上的成功而聞名(不同於多才多藝且成功的凱因斯)。這樣的經歷或許會讓人對民主制度抱有較為悲觀的看法。
 
儘管如此,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描述為一本對政治抱持嘲諷態度的著作,仍是對這本著作的誤讀。這本書的性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些變化:在今天,它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不一定是它剛出版時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在今天,書名的三個詞彙裡,「民主」是最常被人們所關注的,而這本書也經常被指定為政治學學生的課程讀物,而非經濟學的學生所必讀。然而,這並不是熊彼得寫作的初衷。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理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持續難以切割的關係,至於民主,則有些像是這層關係的附加內容──正因如此,民主才在書名中位列在第三者。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大衛.朗西曼 David Runciman
◎劍橋大學政治學榮譽教授
◎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英國皇家文學學會院士
◎千萬人次收聽Podcast節目《談談政治》主持人

英國政治學教授、知名政治評論家、熱門Podcast節目主持人。朗西曼在二〇一四至一八年擔任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研究系系主任,並發表題為「網路時代的政治理論與現實政治」(Political Theory and Real Politics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的就職演講。二〇一八年獲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並於二〇二一年獲選為英國皇家文學學會院士,爾後獲頒為劍橋大學政治學榮譽教授。在二〇二四年四月離開學院,如今專注經營Podcast節目《過去現在未來》(Past Present Future)。

朗西曼長年研究現代政治思想史,尤為關注民主的脆弱與延續。其研究亦涵蓋國家和政治代表理論,科技於民主政治中的角色,以及當代政治中的世代與教育隔閡。著有《民主會怎麼結束》、《政治哲學的12堂Podcast》等書。他也定期為《倫敦書評》撰寫政治相關文章。

在二〇一六至二二年間,朗西曼與劍橋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海倫.湯普森(Helen Thompson)共同主持Podcast節目《談談政治》(Talking Politics),集合專家學者討論時事政治,這系列節目收聽高達千萬人次,《世界還能變好嗎?》是以本節目第二季為基礎改寫而成。

| 譯者簡介 |

陳禹仲,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喜歡閱讀、旅行與曼徹斯特聯隊。目前在撰寫公衛倫理與憲政理論的英文專書。譯作包含:《政治哲學的12堂Podcast》、《為什麼我們需要政治哲學?》等。
 

世界還能變好嗎?劍橋大學教授談12位時代思想巨人,開展平等、正義與革命的關鍵思考

HK$173.00價格
數量
  • 作者 | AUTHOR

    大衛.朗西曼 David Runciman

  • 出版社 | PUBLISHER

    麥田出版

  • 書號 | ISBN

    9786263108448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5/04/26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