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六七暴動堪稱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本書分析六七暴動的成因、經過及影響,詳細敘述騷亂的導火線及主要事件,包括沙頭角邊境衝突、炸彈浪潮及火燒英國駐北京代辦處等。

 

本書根據近年解封的英國政府機密檔案,披露英國政府當年處理騷亂及中英關係的策略。作者採訪了多位來自港英政府及左派陣營的當事人,包括負責鎮壓暴動的港督私人助理姬達、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梁上苑、目前擔任立法會主席的曾鈺成及民政事務局局長的曾德成。作者也敘述了多位響應左派號召參與反英抗爭,而付出沉重代價的參與者的遭遇。由於部分被訪者已相繼辭世,這些珍貴的訪問紀錄為這段歷史留下不可或缺的口述歷史資料。

 

《第六屆香港書獎》獲獎書籍

 

「作者精研六七暴動多年,孜孜不倦探索這段沉重歴史的真相,嚴肅、認真、客觀之餘,又沒有學術論文式的枯燥,可讀性高,是一本認識香港的必讀書。」 —《第六屆香港書獎》評審團

 

「就和『六四』一樣,『六七』也是香港歷史上的一個禁忌數字。這麼多年過去了,各方勢力要不是對它諱莫如深,就是簡單表態,始終不能正本清源地正視真相,使得它成了形塑今日香港社會集體無意識的隱秘創傷。難得張家偉不捨不棄,再三回顧,一次比一次真確詳盡地把我們帶回現場,使沉默發出暗啞的聲音。」 —梁文道,文化評論人

 

「此書可讀性高,引人入勝 . . . 精妙地敘述了一場幾乎使英國在香港的統治提前三十年結束的危機。」 —秦家驄,《亞洲華爾街日報》

 

| 目錄 |

 

自序

vii

引言 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 1

第一章 六七暴動的前奏 19

第二章 新蒲崗香港人造花廠事件:六七暴動的導火線 39

第三章 花園道事件 69

第四章 《人民日報》「六 ‧ 三社論」及左派大罷工 83

第五章 沙頭角事件與「真假菠蘿陣」 111

第六章 英國政府的撤退計劃 139

第七章 英方內部鷹派與鴿派的角力 145

第八章 火燒英國駐華代辦處與林彬事件 155

第九章 「香港式文化大革命」落下帷幕 169

第十章 六七暴動的影響 187

第十一章 中英官員與暴動參與者的回憶與反思 207

 

附錄

一、〈堅決反擊英帝國主義的挑釁〉 255

二、周恩來關於堅決支持香港愛國同胞反英抗暴鬥爭 259 的講話

三、各界鬥委會常務委員名單及近況 261 四、左派暴動統計數字一覽 263 五、六七暴動期間香港各級議會非官守議員名單 265

 

註釋 267

參考書目 289

 

| 內容節錄 |

 

六七騷亂前的工潮 
 

六七騷亂前的工潮 一九六七年是香港頗不平靜的一年,是年二、三月開 始,香港渣華郵船公司、南豐紗廠、風行的士、中央、上 海、半島的士公司先後發生勞資糾紛。六六年十二月初,渣 華郵船公司旗下輪船「士他馬士加」號華籍海員在船上騷動, 外籍船長與船員槍傷四名華籍船員。左派初期僅作有限度抗 議,直至六七年初澳門左派陣營取得「勝利」後,香港左派逐 漸將事件升級。六七年二月五日,左派工聯會向渣華公司提 出嚴重抗議,渣華迅即向海員道歉,並將那名外籍船長調往沒 有華籍海員工作的郵船。雖然渣華作出讓步,但左派工會繼 續發動群眾,召開聲討大會,向渣華公司提出進一步的要 求。二月二十二日,左派海員工會退回渣華公司的道歉書。 三月二十一日,渣華公司接受了左派的要求。港府相信,左 派在渣華郵船公司事件中取得「勝利」,令他們以為可以重演 澳門事件。

 

二月十四日,新界荃灣南豐紗廠領班黃劍雄與左派工人發生打鬥事件,廠方報警,後來開除兩名參與打鬥的左派工 人。左派陣營迅即將這宗打架事件政治化,渲染為「美蔣特務 有計劃、有預謀的政治壓迫」。《大公報》這樣報道左派工人的 抗議行動:「荃灣各紗廠、布廠和染廠的工友,最近在港九紡 織染業職工總會荃灣支會舉行集會,揭露美蔣分子在荃灣有預 謀、有計劃的製造兇案、毆打愛國工人的一連串暴行。工友 們指出,美蔣分子這段期間氣焰囂張,是與港英當局的縱容包 庇有關。」三月下旬,左派港九紡織染業職工總會派出十多名代表,手持《毛語錄》操進廠長室。眾人背誦毛語錄後,要 求廠長開除他們口中的「美蔣分子」黃劍雄,並抗議「美蔣特務 和港英警察勾結」。

 

四月三日,香港中央及上海的士公司部分司機怠工,影響 公司收入。中央的士公司董事總經理胡應湘(現任香港合和集 團主席)與怠工司機及左派摩托車業職工總會四度談判後達成 協議,雙方同意公司結束營業,將車輛售予司機。勞方當時其中一項要求,是要公司開除車務主任梁啟彬。左派指梁氏 為「蔣幫分子」,顯示工潮已沾上了政治色彩。《明報》四月二 十一日社論呼籲勞資雙方的出發點都不要牽涉政治,否則可能 各走極端,造成不幸的後果。

 

胡應湘二零零八年接受筆者訪問時表示,當時中央的士公 司旗下有三百八十七輛的士,僱用約一千名司機。胡表示: 「我決定以特惠價將的士賣給司機,讓左仔再沒有搞事空間, 司機分三年以分期付款形式向公司歸還車價。」他在與摩托車 業職工總會的談判過程中發現,左派根本不太關心勞資糾紛的 細節。「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將事件政治化,宣揚他們的政治主 張。他們與我談判期間,不斷在我面前揮舞紅寶書(《毛語 錄》),為了深入了解左派的政治口號,我特地到書店買了一 本紅寶書。到了談判最後階段,我更引述毛語錄反駁他們。」

 

踏入五月,香港相繼出現九龍城寨警民衝突及青洲英坭勞資糾紛。五月四日,港府寮仔部人員與警方人員開往九龍城 寨,清拆龍城路和龍津路一些民居的違例建築物,其間發生警 民衝突,兩人受輕傷,警方拘捕兩名男女。下午一時許,近 百名胸懸毛澤東襟章的群眾在九龍城警署聚集,要求警方釋放 兩名被捕者,其間有人朗讀毛語錄。《大公報》五月六日發表 短評,指事件「清楚表明是港英當局蓄意製造的一次橫蠻無理 的事件」,是「令人憤慨的暴行」。

 

一九六七年四月二十九日,紅磡馬頭圍道青洲英坭公司兩 名澳洲籍工程師涉嫌打傷工人,觸發工人強烈抗議,並發動 怠工。青洲英坭工人向資方提出六點要求,其中一項為保證 毆打工人事件不再發生。資方總經理布祿架(J. Brooker)要求 工人到中環總辦事處商談,但工人方面認為事件在廠內發 生,堅持資方派員到英坭廠商討,結果雙方無法打開談判大 門。五月四日,青洲英坭公司董事會發表聲明,表示由於生 產受到阻撓,「無繼續經營的必要」,英坭廠於四日午夜起關 閉。廠內所有工人被趕出工廠,廠方更關閉大門。憤怒的工 人集結廠外抗議,八名胸前別上毛像章和手持《毛語錄》的學 生到場聲援,並帶同茶點慰問工人。左派團體更在勞資雙方 對峙時組織慰問團,左派電影公司也發動員工前往慰問,多位 著名左派明星更特別到場表演助興。

 

這些工潮和官民衝突表明,香港社會在六七左派騷亂前夕,早已處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境地。香港經濟自五十年代 末期開始起飛,市民生活逐步改善。可是踏入六十年代中期 以來,香港開始面對經濟危機。六五年香港發生銀行擠提風潮,一些銀行倒閉,許多小市民一生積蓄化為烏有。部分行 業陷入衰退,許多中小型企業由於資金緊絀,已陷於苦苦掙扎 的境地,房地產業更迅速衰退。

 

與此同時,香港不少日用品價格輪番上漲。港府自六五年開始更實施多項加價措施,例如水費增加一倍,房屋協會提高屬下的新建廉租屋租金,舊式徙置大廈同樣加租,又提高汽 車保險收費、煙草稅、汽車牌照費、政府多層停車場收費,郵 政局又大幅提高寄往中國大陸、台灣及澳門的郵費。種種加 價、加費措施,無疑令中下層市民雪上加霜,對現狀不滿的情 緒日益強烈。美國政治學者Ted Robert Gurr認為,一段時間的 經濟情況改善後出現的短暫惡化局面,伴隨民眾期望不斷上 升,將令「相對剝削」(relative deprivation)感加劇。隨着增長期間出現的短暫衰退,爆發騷動的可能性相應增加。

 

香港社會民主黨一份報告認為:「經濟不景氣已籠罩香 港,市民不免對生活前景感到憂慮,只要有點風吹草動,即能 觸發嚴重事件及引起嚴重後果。可是政府所走的道路卻與香 港人民所期望的背道而馳,排斥民意,結果必然造成政府與人 民之間的裂痕更深。」當時香港一些社會學家認為,香港青 年人已越來越認識香港的社會及經濟情況,對於他們的發展機 會有限,以及難以實現願望,漸漸感到苦悶。

(P34-P37)

 

 

| 作者簡介 |

 

張家偉,香港新聞工作者,現任職香港《南華早報》政治編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後考獲該學系碩士學位。曾在香港《星島日報》、《華僑日報》及《亞洲週刊》擔任政治新聞記者;一九九八年獲香港記者協會與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合辦的人權新聞獎雜誌組冠軍。自一九九六年起開始研究六七暴動,二零零零年出版《香港六七暴動內情》,二零零九年出版 Hong Kong’s Watershed: The 1967 Riots。

 

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Hong Kong’s Watershed: The 1967 Riots)

HK$160.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張家偉

  • 出版社 | PUBLISHER

    香港大學出版社

  • 書號 | ISBN

    9789888083961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12/03/01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