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小島上的無名鋼琴,經蕭邦之手而成傳奇
 它見證《前奏曲》降世,卻在戰火中悄然佚失......
 100餘張珍貴歷史圖片與故事,帶你重回浪漫主義音樂時代


專文推薦/審閱人(上/下)

林秋姿 | 旅奧鋼琴家暨大鍵琴家
吳毓庭 | 印第安納大學音樂演奏碩士

本書特色

1. 最優美的音樂傳記——Amazon 4.3顆星,講述音樂家蕭邦創作《前奏曲》之鋼琴及蘭多芙斯卡追隨之歷程
2. 本書內含100+張珍貴照片,目睹各式珍貴畫作、手抄、黑白照片
3. 文本優美流暢,得以一窺橫跨百年歐洲的音樂傳記

* * *
1830年,在西班牙馬約卡島(Majorca)的港口帕爾馬城(Palma),胡安‧包薩(Juan Bauza)細心地鋸木、刨木、上弦,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製作一架島上罕見的樂器──鋼琴。他想不到的是,這架琴後來的主人將會以之創造出永垂不朽的雋永樂章、新穎的音樂概念,更將深深影響一整個時代的文化價值和歷史。

1838年11月,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與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和她的兩個孩子從巴黎前往巴塞隆納,再搭船前往馬約卡島,以躲避巴黎的濕冷寒冬。他們在帕爾馬山區一處半廢棄的修道院落腳。他們設法在島上物資匱乏的情況下打造居家,唯一的問題是:蕭邦從巴黎寄來的鋼琴遲遲不能抵達。最後友人為他找來包薩製造的小鋼琴,讓蕭邦得以創造出浪漫主義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著名的二十四首前奏曲(24 Preludes)。從喬治桑的紀錄,我們可以知道蕭邦作曲時的舉動、心境、表情和島上生活的點點滴滴,而島上偶爾的暴雨和大自然的聲響,也被蕭邦巧妙融入樂曲之中。

時序推移,蕭邦與喬治桑回到巴黎,最後分道揚鑣,老死不再相見。1849年,蕭邦死於困擾他多年的肺結核。七十個年頭過去,這架鋼琴依舊佇立在修道院的小房間內,直到1913年,猶太裔的波蘭音樂家蘭多芙絲卡(Wanda Landowska, 1879-1959)重新踏上了當年蕭邦與喬治桑的旅程,輾轉到了修道院,並帶走了這架鋼琴。

二次大戰期間(1935-1949),納粹佔領波蘭和法國,並宣稱蕭邦和其音樂是屬於他們的,他們搶走蘭多芙絲卡所有的藝術珍藏──當然也包括那架鋼琴。蘭多芙絲卡只好遠走美國避難,終生未再踏足歐陸,也未再見到這架蕭邦的鋼琴。

身兼指揮家和作家的保羅・齊迪亞(Paul Kildea)無意中得知了這架鋼琴的故事,他四處尋訪鋼琴下落而未果,最終轉而追尋起蕭邦前奏曲的歷史。透過演奏這些曲子的樂器、詮釋曲子的鋼琴家,以及曲子所代表的傳統,一步步探索這位深受世人愛戴的作曲家蕭邦與這組重要作品的故事。當中穿插了蕭邦與喬治桑的分分合合,闡述了蘭多芙絲卡與蕭邦的關聯,同時將這一世紀關鍵數十年的歐陸文化和政治史融入書中。

蕭邦與蘭多芙絲卡的故事,可說是歐洲最動盪的一個世紀的寫照,當中歷經了多次革命、兩次世界大戰,音樂則從沙龍走向對人民開放的音樂廳,國家體制也從君主制過渡到共和制。作者以蕭邦的鋼琴為主軸,以蕭邦的信件、喬治桑的紀錄、時人的評論與傳記、180多張珍貴圖片與照片為基底,最後以優美的筆法交織出書中故事,帶領讀者踏上浪漫主義音樂的旅程,並使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音樂隨時代變遷的意義。

 

| 目錄 |

 

 【專文推薦】穿越時空的音樂琴緣  林秋孜
【前言】

第一部 浪漫樂派的北極星
1. 帕爾馬,一八三〇年代
2. 帕爾馬,巴黎,一八三八年
3. 帕爾馬,瓦德莫沙,一八三八年
4. 瓦德莫沙,馬賽,諾昂,一八三八年至一八三九年
5. 巴黎,一八三一年至一八三九年
6. 巴黎,一八三九年
7. 巴黎,一八四一年
8. 巴黎,一八四二年至一八四八年
9. 倫敦,蘇格蘭,巴黎,一八四八年至一八四九年
10. 巴黎,紐約,倫敦,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八八年
11. 紐約,一八八九年
12. 巴黎,聖彼得堡,柏林,一八四九年至一九〇〇年

第二部 愛樂如癡的猶太女子
13. 瓦德莫沙,華沙,巴黎,柏林,一八七九年至一九一三年
14. 柏林,巴黎,聖勒拉福雷,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二七年
15. 聖勒拉福雷,巴黎,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二年
16. 聖勒拉福雷,濱海班紐斯,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〇年
17. 聖勒拉福雷,濱海班紐斯,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四一年
18. 紐約,巴黎,萊比錫,西利西亞,拉騰哈斯拉赫,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四年
19. 巴黎,紐約,慕尼黑,一九四五年
20. 洛杉磯,巴黎,維也納,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六年
21. 紐約,慕尼黑,聖勒拉福雷,一九四六年
22. 莫斯科,一九五〇年
23. 聖勒拉福雷,紐約,雷克維,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九年
24. 華盛頓特區,瓦德莫沙,倫敦,聖勒拉福雷,二〇一五年至二〇一七年
終曲 維也納,一九五二年

註釋

 

| 內容節錄 |

 

第一部 浪漫樂派的北極星

 

1  帕爾馬  1830年代

 

他用上了木板條、木槌子、手斧和圓鑿、細齒鋸、心軸、鑄模,還用了火窯、鉗子、好幾罐亮漆和黏膠。他裁切雲杉和當地的針葉軟木、硬木塊和硬木板、象牙片和桃花心木片。他加熱生鐵,熔化後注入模中,再澆淋冷水冷卻。他在鐵線外纏裹銅絲,交錯編成牢固的骨架。他用鉸鍊、槓桿、金屬條、校音栓、木琴槌,造出一套精細複雜的構造,琴槌裹以羊毛紗、毛氈或鹿皮。他把硬木切條刨光,製成兩條裝飾細緻的琴腳,有五、六處膨凸成球狀,巧似多瘤的樹根。他在纖薄的象牙琴鍵上方裝設一塊雕刻精細的雕花木板,長板上有十來個方格。在這塊摩爾式的飾板之上,是桃花心木製的外蓋,外蓋上裝了銅燭台。

 

 一八三○年代,若是在布洛伍德(Broadwood)或普萊耶(Pleyel)等大工廠,製造鋼琴是一門高度專業分工的活兒。琴腹製造工(belly men)1用雲杉或冷杉木打造響板,把木板稍微拉緊,用活像一頭大型動物剔去肉之後剩下的木頭肋材支撐木板。木材乾燥工從鋸木坑取來山毛櫸、梧桐木和松木,標上記號,堆放在戶外通風晾乾,直到所含水氣幾乎消失,才移進乾燥室。琴槌製造工把木榫和毛氈組合成大小遞減的尺寸,就像俄羅斯娃娃。切割工和象牙工用椴木、烏木和手指寬的象牙片製作琴鍵。長蓋工負責外層的木作。薄板工把產自西班牙或古巴的桃花心木裁切成八分之一吋厚,每立方英尺要價五堅尼2。雕飾工雕刻裝飾用的格柵。清整員和拋光工為樂器做最後修整以備出售。每個工匠都有自己的任務,在工廠內也各有專屬區域(各具特有氣氛),約三百至四百人通曉生產流程,一年可以神奇變出千架鋼琴,配方錯綜複雜,涵蓋木麻黃、樺木、柏木、椴木、杉木、斑馬木、梧桐木、緞木、鐵、黃銅、銅、鋼、黑鉛、粗呢、毛氈、羊皮紙、象牙、亞麻籽油、砂紙、擦光粉、蜂蠟。

 

一八五五年六月發行的《法國畫刊》(L’Illustration)內,有一張雙面跨頁3刊出這些材料是怎麼組合在一起的。普萊耶公司的總部、展示廳、工作坊和演奏廳被描繪得氣派堂皇(巴黎第二區的雄偉建築),同時,設在巴黎北邊聖德尼區(Saint-Denis)白門街(rue des Portes-Blanches)的製造廠內,遍布高聳的煙囪和堆疊成山的木板,占據了周圍的地景。廠內,員工生產線密集,用具包羅萬象,為巴黎的富有人家製造樂器。到了十九世紀中,更出現專門商行,可供應琴弦、琴槌柱、毛氈和音栓。但普萊耶公司並不貪圖方便,他們每個生產步驟都明載於公司的分類帳上:出納(Caissier)、鍵盤(Clavier)、排氣(Échappement)、修整(Finisseur)、外蓋(Couvercles)、釉漆(Vernisseur)、調音(Égaliseur)──每架鋼琴的每個步驟都標註了完工日期,以及負責的工人姓名。

 

二十年前,一位遠離巴黎、獨自造琴的琴匠,既沒有這些設備,也沒有這些工序和紀錄,材料更只有珍貴的寥寥幾樣,想必他得窮盡巧思去彌補。即使環境如此不利,他還是造出了一架鋼琴,不及四英尺高,六組半的八音象牙琴鍵配上烏木製的升降音鍵。他多裝了一組可收折的琴鍵(如同船上的鋼琴),並在前蓋嵌上一塊字體精美的小標,再刷上亮光漆:

 

「胡安.包薩(Juan Bauza)製造。帕爾馬,大使街。」

 

包薩絲毫不知道他這架鋼琴即將擁有的不凡命運,他不曉得有多少驚人樂曲將會在這架鋼琴上被譜寫、演奏;不曉得哪些主人──有的赫赫有名,有的沒沒無聞──即將擁有它;他也不曉得這架鋼琴竟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將在最難以置信、至為不幸的遭遇中倖存下來;他更無法料到這架鋼琴有天將成為什麼樣的象徵──它所譜出的樂曲改變了音樂的聲響與意義,而它最終獲得的獨特文化價值和歷史意涵,也將讓演奏者、聽眾和政治意識形態為此爭執不休。

 

2  帕爾馬.巴黎  1838年 

 

近午時分,他們一行人在帕爾馬靠岸登陸,一名港務人員記下抵達的乘客名單,好似替一齣不被看好的舞台劇列出登場角色:

頭等艙:

杜德萬夫人,已婚

莫里斯先生,夫人之子,未成年

蘇蘭琪小姐,夫人之女,未成年 

弗德列克.蕭邦先生,藝術家 

二等艙:

艾蜜莉亞太太,女僕

 

一八三八年十一月七日,杜德萬夫人與隨行人等於日落時搭上馬約卡號(El Mallorquin)從巴塞隆納出發,向南航行八個小時,橫渡一百六十英里。馬約卡號自一八三○年啟航以來,始終來往於這條航線,這也是馬約卡島開始向外出口柑橘類水果和肥美豬隻、回程進口最早一批閒暇觀光客的年代。根據後來的一名乘客記載:外輪船上的鋪位最適合懺悔,暈船嘔吐和燒煤的臭味則遍及下層甲板的每個角落5。頭等艙乘客吃飯用的是銀質餐具和白瓷杯盤,二等艙的艾蜜莉亞太太可就無福消受。而當船才行經馬約卡島西海岸外的哨島德拉岡尼拉島(Dragonera),距離港口還很遙遠,消息已由一連串瞭望塔上的信號操作員傳到帕爾馬了。  

 

十九世紀中葉,這艘輪船的船票上可見到一艘蝕刻版印製的馬約卡號圖案,日後一幅年代不詳的黃楊木版畫則參考它繪成一艘堅固的工藝傑作:四十五公尺長,有三根桅杆,木造船殼外層鍍上防水草和蛀船蟲的黑銅;左右舷都有大型輪槳,戴帽子的水手在船頭操作繩索和滑車,一面西班牙國旗在船尾的桅杆上迎風飄揚;乘客像上教堂似的在甲板上正襟危坐,頭上有一頂小帳棚保護他們不受海水和風雨噴濺。這幅版畫號稱「以世上最古老的印刷機印成」,想藉此宣稱畫作之久遠,但仍掩蓋不住事實。這幅畫乃是以現代眼光緬懷從前的輪船之旅:船名太過醒目,還有鰻魚般的海浪劈打輪槳;從煙囪口的鳶尾花飾中冒出陣陣煤煙吐向天空,線條細緻,有點像是諾福克郡的漁人畫家約翰.克拉斯克(John Craske)的作品。在二十世紀初的數十年間,他用團團油彩和米粒般的豐盈筆觸,創作出許多帶有古老手工藝感的精美航海畫。歷史需要遺物,而弗德列克.蕭邦先生當年搭乘的輪船,現在有了一根桅杆、一具輪槳、一道煙囪、與一面旗幟,等同有了臉孔。

 

描繪這座島嶼的版畫則可信多了,特別是羅倫佐.蒙田納(Lorenzo Muntaner)繪製的地圖(一八三一年),它呈現一座港口城鎮,四面全被手風琴般的層層堡壘圍住,城內有兩百條街道和廣場,劃分為四區。蒙田納把聖道明會哥德式教堂突出的側影也繪入圖中,但就在蕭邦和杜德萬夫人到訪的一年前,教堂已只剩下斷瓦殘垣,石柱盡成碎礫。因為一八三五年十月,西班牙在首相蒙迪薩瓦爾(Juan Álvarez Mendizábal)令下,鎮壓並沒收境內所有修道院。地圖也列出帕爾馬有五千四百三十七戶人家,居民三萬六千零八人。

 

杜德萬夫人、兒子莫里斯(十五歲)、女兒蘇蘭琪(八歲)、女僕艾蜜莉亞,以及蕭邦,他們來到帕爾馬後還不到一年,畫家兼音樂家伯納凡杜.洛杭斯(Jean-Joseph Bonaventure Laurens)也搭乘馬約卡號來到島上旅行,為的是躲避法國隆格多克省的強風和晨霜。他會想到外地過冬,是從貝多芬〈你可知道那個地方〉(Kennst du das Land)一曲的背景得來的靈感。此曲源自歌德的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徒》(Wilhelm Meister Lehrjahre)中一首描寫義大利的詩,書中的少女迷孃將其做為哀愁民謠向威廉歌唱,訴說德國寒冷的鄉間摧折了她的靈魂:

 

你可知道那檸檬花開的地方?

金黃色的橙橘在幽暗的枝葉裡發光

青空之下微風吹拂,

桃金孃花悄然挺立而月桂高聳,

你可知道那個地方? 

我的愛人,我願與你同往。

 

洛杭斯其實只在植物學家賈克斯.坎貝瑟德(Jacques Cambessèdes)寫於一八二六年的《巴利阿里群島遊記》(Excursions dans les îles Baléares)一書中讀過馬約卡島,因此他在抵達島上以前,絲毫無法想像帕爾馬的地形、建築,或是飲食風俗、信仰慶典、衣著打扮,以及島上的生活節奏和璀璨陽光。兩星期間,他畫了五十五張預備做為石版畫的素描,隔年出版為《回憶馬約卡島的藝術行旅》(Souvenirs d'un voyage d'art a l'ile de Majorque)一書。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保羅.齊迪亞 Paul Kildea ,一九五〇年生於澳洲,身兼指揮家和作家。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音樂理論碩士,主修鋼琴,一九九七年獲得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澳洲歌劇團(Opera Australia)擔任指揮,並陸續赴莫斯科、牛津、倫敦、利茲、紐約、愛丁堡和愛爾堡等地擔任客座講師。並曾任艾爾德堡音樂節(Aldeburgh Festival)、澳大利亞伯斯國際藝術節(Perth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的藝術總監。二〇一三年起擔任倫敦威格摩爾音樂廳(London’s Wigmore Hall)藝術總監,現居柏林。

齊迪亞也是知名的音樂社會史作家,更是英國當代最重要作曲家班傑明・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的研究權威。他在二〇一三年為布瑞頓撰寫的傳記一出版即獲得高度評價,獲BBC Radio 4’s選為每週選書(Book of the Week),更被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譽為「年度最佳音樂書籍」。

| 譯者簡介 |

韓絜光,台大外文系畢業,專職人文科普書籍與字幕翻譯。在商周的譯作有《足球帝國》、《足球是圓的》、《在緬因州的小島上追逐繁星》(合譯)。喜歡以為永遠用不上的雜學知識,在翻譯時突然遇見的感覺。也喜歡貓、足球和末日電影。

 

蕭邦的鋼琴與他的前奏曲 Chopin’s Piano: A Journey through Romanticism

HK$200.00價格
數量
  • 作者 | AUTHOR

    保羅.齊迪亞 Paul Kildea

  • 出版社 | PUBLISHER

    商周出版

  • 書號 | ISBN

    9786263905511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5/06/12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