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再重訪卻不斷錯過京都的旅人──
如何認識一座古城,以及她的記憶?
楊照眼中不一樣的京都
從「平安京」到「千年古都」,
走入一座城市層層疊疊的千年歲月……
繼「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系列」之後,再從京都城的漫步記憶裡見微知著,重探日本文化。
【收錄京都千年大事記、獨家品味京都書單】
我一再「重訪」京都,甚至像是「重返」京都,
唯有深入這座城市的記憶,才能明白不是只有櫻花、楓葉可看。
容我將我從時間層疊眼光中看到的「不一樣的京都」,訴說出來……
──楊照
來到京都,宜一身素淨,靜心輕語,那是對於這座城市之美的敬意,也是對其他同樣也正領受這份美的旅人之尊重。
也應駐足任何偶入眼簾的庭園,不放過拜觀機會,因為一不小心錯過的,可能就是千年一遇的心靈洗禮。
還應當放下相機,親眼閱讀景點說明文字、觀賞承載著歷史痕跡的古舊建築,因為那份唯有肉眼能捕捉的現場魅惑,難以用鏡頭留存,那些看似殘破的景物裡,藏有一份代代相傳對文物的心意。
本書寫的不是一份觀光路線,而是一位歷史學者以文化旅人的眼光為自己與京都數十年來的交會留下紀錄──這座城市從來都不只是歷史的背景布幕,而是一座反覆毀壞又重生、受詩歌吟詠也被宗派競逐的「記憶之城」……
◎從平安京到幕末,京都如何成為歷史的主場
從平安京建城、桃山時代到幕末維新,爬梳京都在日本歷史中三度被推上舞台的重要時刻,跳脫觀光書寫,用「記憶」而非「景點」看京都。
◎走入小說場景,從文學出發閱讀京都
從紫式部《源氏物語》、川端康成《美麗與哀愁》、《古都》到三島由紀夫《金閣寺》等文學場景中閱覽京都。
◎建築如何述說宗教與政治重構京都的故事
延曆寺、平等院、聚樂第、方廣寺、大德寺、平安神宮……精美建築不只是安靜佇立的古蹟,更是歷代信仰與政權重新書寫歷史的場所。
從奠定京都作為文化宗教核心地位的「平安京時代」、成了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手中權力劇場與軍政象徵的「安土桃山時代」,到捲入尊王攘夷與明治維新歷史洪流的「倒幕時期」,作者用三大歷史轉折時刻劃分,帶領讀者一一走入比叡山的宗教政爭、宇治《源氏物語》的文學場景、金閣寺從焚毀到再建的美學寓言、平等院鳳凰堂關於淨土的想像。這座不斷被反覆書寫與重構的城市,儼然已成一座人類文明博物館,在這裡,歷史是活生生的記憶,是一種淨化的力量。
| 內容節錄 |
前言
走進一座城市的記憶
京都是一座重要的「記憶之城」,保留了極為豐富的文明記憶。羅馬也是一座「記憶之城」,但羅馬和京都很不一樣。
羅馬極其古老,到處可以感覺其古老,但也因此而和現代元素之間常常出現了衝突。例如觀光必訪的特雷維「許願池」(Fontana di Trevi),大家去的時候不會有強烈的違和感嗎?古老而宏偉的雕刻水池被封閉在逼仄的現代街區裡,再加上那麼多拿著手機、相機擁擠拍照的人群,那份古老簡直被淹沒了。
或者是比較空曠的羅馬古城,那裡所見的是一大片顯現時間嚴重侵蝕的廢墟,讓人漫步在荒煙蔓草之間,生出「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的無窮唏噓之嘆。在這裡,只有古老,沒有現代,沒有現實。
羅馬、佛羅倫斯、威尼斯這些城市裡,基本上記憶歸記憶、現實歸現實,在古蹟、博物館或美術館裡,我們沉浸在歷史文明記憶中,走出來,則是很不一樣的當前現實生活環境。相對地,在京都或巴黎能夠得到的體驗,卻是現實與歷史的融混,不會有明確的界線,現代生活與古老記憶彼此穿透。
我的知識專業是歷史,平常讀得最多的是各種歷史書籍,因而我會覺得身處在一個記憶元素層層疊疊,驀然難以確切分辨自己身處什麼時空的環境中,產生了一份迷離恍惚,是最美好、最令人享受的。
二十多年來,我一再重訪京都,甚至到後來覺得自己是「重返」京都,在京都遇到台灣觀光客的機率愈來愈高。經常在京都身處以國語、台語高談闊論的狀態,也經常聽到、看到許多台灣人描述、議論京都旅遊經驗,會讓我強烈感覺到,顯然他們看到的京都面貌,和我所理解的、所體會享受的,有很大差距。
京都是「記憶之城」,很多人卻不在意京都的記憶,也沒有要參與京都的文明記憶,他們看重的毋寧只是櫻花、楓葉,將京都視為可以看到並拍照櫻花、楓葉美景的一個地方而已。同樣花了那樣的旅費,機票錢、旅館錢,特別跑到京都,而非其他地方,卻忽略了這座古城的歷史,那真是浪費啊!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楊照,本名李明駿,一九六三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News98電台「一點照新聞」、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公共電視「人間相對論」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天下文化人文空間」開設長期課程。擔任麥田「幡」書系策畫人,選書並主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別具代表性之作品。
長篇小說──
《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
《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
《軍旅札記》、《悲歡球場》、《場邊楊照》、《迷路的詩》、《Cafe Monday》、《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為了詩》、《故事效應》、《尋路青春》、《我想遇見你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文學文化評論集──
《流離觀點》、《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夢與灰燼》、《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 Dreamer》、《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我的二十一世紀》、《在閱讀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霧與畫:戰後台 灣文學史散論》、《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想樂》、《想樂2》,與馬家輝和胡洪俠合著《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彙》與《忽然懂了:對照記 @1963》。
現代經典細讀系列──
《還原演化論:重讀達爾文物種起源》、《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推理之門由此進:推理的四門必修課》、《對決人生:解讀海明威》、「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系列叢書」、《忠於自己靈魂的人──卡繆與《異鄉人》》、《矛盾的美國人:馬克.吐溫與《湯姆歷險記》、《哈克歷險記》》、「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叢書。
譯作──
《老人與海》。
記憶之城:不一樣的京都
作者 | AUTHOR
楊照
出版社 | PUBLISHER
麥田出版
書號 | ISBN
9786263104433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5/06/28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