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吳荻舟1948至1962年在香港做地下工作,後來調到北京國務院外事辦公室港澳組,仍然是做香港的工作,身處連接中央–香港的關鍵位置前後二十年。吳荻舟留下的大量珍貴文稿,有助瞭解中央的香港方針、五六十年代在香港所開展的工作。吳荻舟留下大量的日記、書信、自傳、文化大革命時期寫的「交待材料」、「證明材料」,著作草稿、工作記錄等,這些故紙充滿時代印記,可說是難得的第一手資料。本書收錄了吳荻舟與香港有關的文稿,文章基本上按照時序編排:他在香港十四年的情況;他在北京國務院外事辦公室港澳組工作特別是1967年「六七暴動」期間的情況;文革受審查期間所寫文稿;晚年所寫的文稿。附錄「吳荻舟回憶錄」和「吳荻舟年表」以及編者後記,則簡明扼要地以有限的篇幅給讀者一個關於吳荻舟的全貌。
 
得讀吳輝的整理資料,傳聞和整理資料都能互證的,吳荻舟先生在忠於黨和政府的同時,是能發揮理性,更好地守望香港。吳輝所整理的遺稿,有筆記、有日記、有公牘,以及政治運動中的自我檢查……,是不一而足的。但總而言之,可以感受到一位發自內心的謙卑者。
─ 許禮平
 
吳荻舟的文稿提供了暴動期間中央應對處理此事件的一些內情。從他提供的線索,讀者可以看到以下幾個問題:暴動的「左傾」思想根源、發動暴動的動機和目的、暴動的組織指揮系統、以及周恩來在暴動中的角色等,還可以看到他對整件事的反思等,這些都是珍貴的歷史文獻。
─ 程翔
 
吳荻舟同志勞苦功高,為革命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多方面的寶貴貢獻。文化界文藝界的同志們永遠懷念他。
─ 張光年,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污泥不染顯本色,勤勤懇懇為人民。
─ 梁威林,原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
 
吳荻舟同志從事港澳工作二十年曾作了多方面的貢獻,如今香港已經回歸祖國人們不會忘記其中也有他的一分功勞。
─ 李後,原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副主任

 

| 目錄 |

 

序:「南國人懷召伯棠」(許禮平) xix

編者前言(吳輝) xxiii

 

1 香港工作組織架構的說明 1

2 版面內外(憶《華商報》讀者版的工作) 4

3 和陳天駿策劃香港招商局起義 20

4 永遠做一個普通共產黨員 24

5 1959年五十天整風記錄節選整理稿 30

6 就為什麼會有爭論談談我與《文匯報》 107

7 東深供水工程紀事歌 111

8 陳毅、廖承志等領導談話記錄 113

9 五反後的自我檢查 132

10 港澳工人五一觀光團談話記錄 134

11 澳門反迫害鬥爭 138

12 六七筆記 139

13 六月七日晚和朱曼平等同志談話的內容 177

14 三一八交代(在港澳辦公室的工作情況) 181

15 在香港十四年的工作 198

16 在外辦五年多的工作 221

17 交代材料(家庭經濟情況) 229

18 幹校日記(與香港工作有關部分) 234

19 給張佩華的兩封信 257

20 有關聯辦的證明材料 262

21 寫給廖承志的信 268

22 給廖承志的信和申辯 280

23 在從化溫泉的訪問記錄 289

24 晚年有關香港散記 304

25 在《文匯報》職工大會上的講話 321

後記:飛鴻踏雪泥(吳輝) 325

附錄:吳荻舟同志回憶錄 337 參考資料 373

 

| 內容節錄 |

 

編者前言

 

編者的父親吳荻舟1948年至1962年在香港為中共做地下工作, 後來調到北京國務院外事辦公室港澳組,仍然是做香港的工作,身處連接中共–香港的關鍵位置前後二十年。本書借助吳荻舟留下的大量珍貴文稿展現中共的香港方針、香港工作 —從某種意義上 說,看懂中共的香港方針、香港工作,就能看懂中共的追求和戰略;了解吳荻舟和他的同志們,對理解中共歷史和吳荻舟那代「共 產黨人」也會有幫助。

 

他們究竟是怎麼想的、是怎麼走過來的 —這正是編者扒梳 故紙十年的最大動力。他們那代人都不愛說自己的事,即便是對家 人也不說,母親張佩華對編者抱怨過不下十次:「老頭子什麼也不 告訴我!」編者的一位朋友說,他父親曾經作為中共派去朝鮮的 代表住在金日成家,可是沒有留下有關的隻言片語。相比起來, 編者能通過吳荻舟的文稿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學習百年歷史,何其幸運。

 

吳荻舟是福建龍岩人,生於1907年5月5日。從小學到大學,一 步步深入到學生運動、農民運動和工人運動中。他的啟蒙者是同 鄉、學長、閩西革命根據地和蘇區的主要創建者鄧子恢,他們都希 望改變不平等不公義、窮困落後的社稷。吳荻舟於1930年1月在上 海讀大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其後被國民黨逮捕,判刑九年十一 個月。西安事變後國共合作抗日,他得以提前出獄,來到上海,一 邊在亞東圖書館做《胡適文存》的校對,一邊找黨組織和找機會投 身抗日。偶遇在中央軍人監獄的難友、《引擎》月刊主編柳乃夫, 柳向他約稿,他寫了《從國際法論中日戰爭》,提出堅持長期抗戰 的主張,那是1937年,筆名「吳狄周」。

 

後來他擔任副團長,和柳乃夫一起帶領上海文化界內地服務 團到江浙皖廣大鄉鎮、農村宣傳「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全民抗戰」。在安徽舒城,吳荻舟邂逅了張佩華,張佩華的父親是在合 肥基督醫院學了七年的學徒式西醫,日軍打到安徽後到傷兵醫院救治國民黨士兵。在日軍攻佔舒城之際,吳荻舟和其他團員帶着不知 向何處逃難的張家老少婦孺,徒步翻越大別山到湖北武漢 。在武漢,吳荻舟被委任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抗敵宣傳隊 第一隊隊長,張佩華和三個弟弟也先後參加抗日工作。此後八年, 吳荻舟帶領抗宣一隊(後改為劇宣七隊)跋涉在湖北、湖南、廣西、 廣東、貴州等地宣傳、鼓動和慰勞主戰場抗日軍民,是所謂「共產黨的隊伍活躍在國民黨統治地區」,還要加上他「沒有組織關係」 的特殊性,此中的艱辛難以想像。

 

抗戰勝利,內戰開始,他們從廣州撤退到香港,輾轉東南亞, 以海外華人為對象,做反內戰、建立新中國的宣傳教育工作。在新 加坡,饒彰風為吳荻舟解決了組織關係,在饒彰風的領導下,他參 與了新中國成立前後在香港發生的許多驚心動魄的事件,如策動雲 南起義、送龍雲回內地;香港招商局起義、護產;中國航空公司和 中央航空公司起義、護產;護送海外愛國人士回國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許多香港左派幹部回內地,他也 想回去,可是饒彰風說,找不到人接替他。饒彰風回國後,吳荻舟 成為中共香港工作組成員之一,港澳工委成立後,他是常委,歷任 《華商報》編輯、招商局顧問、香港《文匯報》社長,長期負責交 通、新聞、文化界的統戰工作,「九龍暴動」的時候擔任「反暴鬥 爭總指揮」。他為落實北京「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香港方針不遺餘力,活脫脫一頭「不待揚鞭自奮蹄」的老黃牛。

 

根據張佩華的回憶,1961年12月底,吳荻舟在深圳開會 —他那時已經調到廣州省委宣傳部四處任處長 —通知張佩華到深圳。 他告訴張佩華,我們全家都要到北京,他去北京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港澳組副組長,張去中影公司。當時外辦港澳組另一位副組長孔 筱也在場 ,她對張佩華說:你原來在南方公司搞電影發行,還是 到中影搞電影工作去。從深圳回到香港,張開始辦理工作移交手 續,不到兩個月,1962年2月初即舉家搬進北京西城區西便門外國 務院宿舍。吳荻舟立刻返回廣州開會,張佩華則忙着安頓,四月初 她開始正式上班,在中影公司任亞非科副科長,並繼續負責聯絡香港的南方公司。

 

很快他們便發現,國內形勢不像廖承志1959年給他們作報告時說的那樣是一個指頭(缺點)和九個指頭(成績)的關係,圍繞三面紅旗等的爭論,令他們感到震驚,在編者看來,吳荻舟長期處於「白區」環境,必須實事求是,如是,才可以帶着共產黨的隊伍在國民黨統治區存活並做出成績,才可以不管是在香港還是在新加坡,走到哪裏都能打開局面,甚至化險為夷。但是在官僚系統裏,他卻有些「水土不服」。

 

1967年香港爆發「反迫害鬥爭」* 時,他又臨危受命做「群眾 鬥爭組」組長,負責在周恩來和香港「鬥爭前線」之間溝通。當香 港工作遭到極左路線干擾的時候,他根據多年工作經驗,對極左做 法予以抵制,竭力避免香港發生更多血雨腥風場面,以致突然被從 「火線」撤下來隔離審查。

 

長期在國統區和海外工作,「文化大革命」是吳荻舟第一次遇到「政治運動」,在政治高壓下,在隔離的孤獨中,他鉅細無遺回想自己的一生,所寫交代材料堪稱「鬥私批修」典範。雖然也摻雜着違心給自己上綱上線、把自己踩進污泥的成分,不過從字裏 行間仍能看到他對自己參加革命的初衷以及一生努力的肯定和自 豪,看到他忠厚謙卑又倔強的性格,看到他實事求是、據理力爭的心路歷程。

 

那些「造反派」除了逼他「上綱上線」外,並無資格評判他的歷史,不是說他們水平低,而是說吳荻舟的經歷太豐富,沒有哪一 個人了解所有吳荻舟經歷過的歷史階段和事件。編者從吳荻舟遺文 中看到「造反派」如何恐嚇威逼他 —所謂「造反派」,其實就是 他的同事,上下級,一些還是編者熟悉的「叔叔阿姨」 —看到打 不倒他,便擱置他的專案,顯示一些人已經「異化」到罔顧事實。

 

1969年吳荻舟被以「敵我矛盾」之身下放幹校勞動改造,遭受 漫長的「政治審查」,也遭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家庭變故。 1979年給吳荻舟作出的「審查結論」指:「歷史已審查清楚,無政 治問題。」他調任中國戲劇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兼研究室主任,參與 戲劇界撥亂反正,牽頭創刊《中國戲劇年鑑》,離休後還繼續留 任全國少年兒童藝術委員會,殫精竭力貢獻餘熱。1988年確認了他 1930年入黨的事實。

 

吳荻舟1992年7月26日病故。1996年張佩華編寫《吳荻舟》紀 念文集時,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張光年為他題詞:「吳荻舟 同志勞苦功高,為革命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多方面的寶貴貢獻。文化 界文藝界的同志們永遠懷念他」;原廣東省政協主席、副省長、新 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梁威林題詞:「污泥不染顯本色,勤勤懇懇為人 民」;原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副主任謝筱迺題詞:「多才 多藝有膽有識盡責盡力為香港回歸修橋鋪路,一心一意利國利民無 悔無怨為中華振興鞠躬盡瘁」;原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副主任李後題 詞:「吳荻舟同志從事港澳工作二十年曾作了多方面的貢獻,如今 香港已經回歸祖國人們不會忘記其中也有他的一分功勞」;香港 《文匯報》社長張雲楓題詞「文化先驅,報人楷模」。

 

張佩華晚年一直在收集和整理吳荻舟留下的故紙 —包括日 記、書信、自傳、「文化大革命」時期寫的「交代材料」、「證明 材料」,著作草稿、工作記錄等。這些故紙充滿時代印記,可說是 難得的中國近現代百年史第一手資料。沒有張佩華,他們的故事會 隨着他們的離去灰飛煙滅,沒有張佩華,編者也沒機會看到吳荻舟如何從尋常百姓家的小孩子變成堅決跟中共走的青年,如何從 革命幹部變成挨批鬥的「階級敵人」,如何從身經百戰、長袖善舞 到手足無措、失卻自信,如何堅守初衷和反思,在時代畫給他的框 框裏,慈悲、忠厚又堅韌,一輩子不沉淪,不滑頭,不算計,不世故,「做笨事」( 1965年四清日記)。

 

編者未受過歷史研究的訓練,「文革」前只讀到小學六年級, 要一次次鼓起勇氣才能完成此書。好在書中全部內容基於吳荻舟留 下的原始資料,編者只是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軸加以梳理,錄之筆 之,常常感覺是在代他聯綴口述歷史,而由於編者的能力和條件限 制,本書所呈現,仍有待進一步的補充。需要說明兩點:

 

一、吳荻舟的文稿年代已久,字跡開始模糊,只能盡量辨認, 編者更是無法核實其內容。本書 [ ] 為編者加註,存疑的用 [?] ,未 能辨認的字跡用□標示。速記、草稿原文,不完整的文句,編者盡 可能維持原狀,未做改動。

 

二、本書只收錄了吳荻舟所寫與香港有關的文稿,文章基本上 按照時序編排:他在香港十四年的情況;他在北京國務院外事辦公 室港澳組工作特別是1967年「反迫害鬥爭」期間的情況;文革受審 查期間所寫文稿;最後是晚年所寫文稿。附錄「吳荻舟工作回憶」 和編者後記主要是交代一些前面沒有涉及的、與香港無關的內容, 嘗試以有限的篇幅給讀者一個關於吳荻舟的全貌。

 

竭盡全力仍力有不逮,期待得到讀者、專家學者、當事人及其後代指正。感激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感激生命對編者的歷練。

 

感謝許禮平先生為本書作序,感謝牛津大學出版社總編輯林道群先生為本書出版所付出的心血。

 

吳輝 2021年秋

 

| 作者簡介 |

 

吳輝,吳荻舟女,香港文史研究者。

 

吳荻舟香港文存

HK$160.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吳輝 編

  • 出版社 | PUBLISHER

    牛津大學出版社
  • 書號 | ISBN

    9789888747900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2/01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