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之前──震耳欲聾
之後──不盡虛妄

李昭駿首部小說集,收錄八篇作品,並分為兩輯,「之後」是近幾年所寫,「之前」是大學時期以來所寫,被一場似遠還近的爆炸劃分。

爆炸發生以後,人們怎樣生活下去?該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中的碎裂?這城市的每一個人,都聽到了爆炸聲,但每一個人記得的碎片,卻各不相同。

韓麗珠、Sabrina YEUNG 專文推薦
陳慧、謝曉虹、王証恒 遠近呼應

✦短評節錄✦

《遠方的爆炸聲》跟其他在近年出版的香港文學作品都是巨大拼圖的其中一塊,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塊。
──韓麗珠

m作品裡的沉默折射出來的層次,及其未完成之境是最好看的。
──Sabrina YEUNG

細細鑽開堅硬牢固的現實,透現了城市中流淌淋漓的困頓與掙扎。
──陳慧

描繪出小市民鬱悶的微觀日常,更試圖重塑理解當下的時空框架。
──謝曉虹

那些細微的縫口,可看見歷史如何阻斷,說者何以沉默。
──王証恒

 

 

| 內容節錄 |

 

推薦序

 

關於我們共同泅泳過的那條河

作家 韓麗珠


「當現實愈來愈荒謬,魔幻寫實主義小說已不足以表達。」幾年前,盛行著這樣的說法。對此,總是隱隱感到不妥當。如果我們(這裡確實所指的「我們」,並不是模糊的所指,而是在這個城市,共同經歷過這時代帶來的各種震撼、崩壞、夢魘以及離散的人)確切地感受和反思過數年前銘刻在生命裡那段既黑暗又充滿希望的經歷,該能漸漸體會,這很可能是現實主義和魔幻寫實的界線逐漸互相僭越,又互相補足的年代。

 

禁制會刺激表達和言說的慾望。或許因此,幾年以來,關於此城的小說、散文或詩集,紛紛問世。曾經失去的語言已逐一尋回,冰封的喉嚨也漸漸解凍。然而,「我們」該如何表述,一個過去的「我們」難以想像和預料,而未來的「我們」終將遺忘的,關於不斷消逝的此刻的故事?這是我在閱讀這幾年出版的香港文學作品時,不斷思考的問題。

 

讀李昭駿的第一本小說集《遠方的爆炸聲》時,也讓我再次碰觸這個問題。小說集由八篇小說組成,分為「之後」和「之前」兩輯,每輯四篇,非常平衡的結構,像一條河,「之後」和「之前」是遙遙相對的河之兩岸。是在什麼之前,又是在什麼之後?關於那條河,我們都在現實中經歷過了。或許每個人都在心裡建構了不同的版本。《遠方的爆炸聲》跟其他在近年出版的香港文學作品都是巨大拼圖的其中一塊,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塊。

 

時代由眾音構成。八個短篇小說裡,主角都是城市裡各種階層、年齡、身份和職業之人:的士司機、按摩女郎、被捕的文化研究博士生、中學老師、小學生、等待成功申請公屋的基層、暴發戶,甚至住在舊式公共屋邨的垂暮老人。他們並不是「一小撮人」,而是被城市的炸彈波及的普遍大多數。

 

如果河是爆炸的核心點,那是一條怎樣的河,大概不好言說。然而,爆炸之後的生活,譬如〈關於那些空盪盪的〉裡的「班長」,因何事入獄,是小說裡的懸疑之點,而究竟這個城市裡的年輕人為何處於絕望之境況?只要看一下「之前」的小說,就可找到對照點。〈球王的故事〉中的阿朗只喜歡足球,也有足球的天份,可是在這個城市的教育制度下,即使他就讀一所注重體育和比賽表現的中學,而勉強可以唸到中五,最後還是被校長放棄,生命從此走下坡。「班長」從小品學兼優,而且懂得鑑貌辨色,跟無心向學的阿朗似乎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可是,他們最後也成了階下囚。這個城市似乎有一層看不見的厚甸甸的膜,讓人窒息卻無法輕易衝破。

 

這個城市裡的人所倚仗的希望都是虛妄的,例如〈現在時間還早〉裡的芳姨,她滿心盼望能申請到一所公屋,有一個安身之所,為免超過入息上限,就把全職工作辭掉,找幾份兼職勉強糊口。可是,得到一所公屋之後呢?

 

芳姨的對照點,或許就是〈安蔭邨的一天〉裡的主角老人。他住在舊式公共屋邨,可是社區要發展,平日活動的商場和街市,都快要被領展出售,屹立多年的小店快要被趕盡殺絕。老人本身似乎也是被城市淘汰的一部份。遷出公屋的他的兒子和孫兒,無法向上流動,只能以昂貴的租金住在市區的小單位裡。

 

當然,李昭駿透過小說探討的並不只是房屋和空間問題,而是,人如何越過城市的規限和資本主義社會帶來的制約。

 

〈我今天請假〉的語調和氣氛平靜淡然,鋪墊著的卻是一個關於教學助理企圖越過生活、城市和職場的封鎖線,最後只落得被捕而不敢「踢保」的故事。當然,這並不是故事的全部,實在,這個似有若無的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的故事,可能是整個小說集裡,最激進的一篇。

 

已婚中學老師主角,早已被婚姻和職業磨平了所有稜角,凡事無可無不可地聽天由命。然而因為目睹教學助理組織課餘拳擊班、罷工、被捕,然後離職,成為拳擊教練,中學老師本人似乎有些什麼也被改變,他靜悄悄地遊行,在固定的生活裡進行各種看來毫不起眼,卻至關重要的突破。小說結尾,他向學校請了一天假。教學助理進行的革命似乎失敗收場,但卻影響了她生活範圍裡的一個人,也許,還會把那個人拯救,離開可能出現的自殺結果。爆炸既在遠方,也近眼前,種下善因和惡因,端看未來會結出什麼果。

 

〈那年暑假〉裡的第一人稱敘事者是小六女生。她、表哥以及朋友琪琪在暑假裡曾經目睹梧桐河裡浮著一個女人。孩童的視角,陌生感強烈,又帶著純粹的天真和無知。她始終無從得知,那是一個鬼,還是一具屍體,當然也無從追尋,她因何致死。作為讀者的我們,大概已經明白,河上的女人是在一種怎樣的處境。而敘事者女孩在長大後,還會記得這一幕嗎?她在小說裡,透過文字讓記憶保存,包括那些她當年無法理解的記憶。或許,這就是看來無用之文學書寫,最大之用,讓記憶保留下去。

 

——摘自本書 P4-10 

 

 

| 作者簡介 |

 

李昭駿,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曾任大學研究助理、電台節目主持、創意寫作班導師。曾獲第一屆孔梁橋巧玲文學新進獎、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等獎項。

遠方的爆炸聲

HK$158.00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