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安主義就是殖民主義,以色列就是種族隔離國家,巴勒斯坦大浩劫就是種族清洗
身為深愛以色列的歷史學家,挺身而出指陳歷史真相
以色列的目標,是霸占最多巴勒斯坦土地,留下最少巴勒斯坦人民?
《聖經》可以拿來當作土地權狀,剝奪世代住在當地的巴勒斯坦人的土地?
猶太人受的苦難,可以變成驅逐巴勒斯坦人的理由?
甘地指出:「為了讓巴勒斯坦部分或全部回歸到猶太人手中,作為他們的民族家園,而去驅離有自尊的阿拉伯人,這無疑是違反人道的罪行。」
這本書可謂一位猶太學者的人生體悟,他深愛以色列,但對於身處同一塊土地的巴勒斯坦人所受到的迫害,他無法視若無睹。
在細查以色列解密檔案、外洩的「巴勒斯坦文件」、相關人士書信與日記,以及各國歷史檔案後,歷史學者帕佩讓我們看清國際強權、官方謊言、媒體偏頗,是如何決定巴勒斯坦這塊土地的命運。
他指出,只有建立一個巴勒斯坦人與猶太人都是平等公民的單一國家,才是未來的唯一解方。
| 目錄 |
推薦序 以色列神話—妖魔與神格的解構 張景安
導讀 一位猶太學者的人生體悟 包修平
前言
第一部 昔時謬誤
第一章 巴勒斯坦為無人之地以色列的官方敘事
鄂圖曼帝國時期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的發展
巴勒斯坦成為文化、地理、政治實體第二章 猶太人為無土之族
反猶太主義與猶太人重返家園之間的關聯
英國的政治利益與宗教熱忱
日耳曼聖殿虔敬運動的影響
《貝爾福宣言》與英國奪取巴勒斯坦
今日以色列的猶太人是誰?第三章 錫安主義即是猶太教義
錫安主義的根基
並不是所有猶太人都支持錫安主義
當《聖經》成為土地登記權狀第四章 錫安主義並非殖民主義
定居殖民主義的雙生邏輯:汰滅與去人性
巴勒斯坦人的反應:從善意到抗爭
巴勒斯坦對自己命運的主張
罪狀僅次於希特勒的侯賽尼?
只占巴勒斯坦百分之七土地、三分之一人口的以色列國第五章 巴勒斯坦人在一九四八年自願出走
「轉移巴勒斯坦人民」是什麼意思?
巴勒斯坦人因為受到驅離、威嚇及恐懼而離開家園
向巴勒斯坦難民伸出和平之手的以色列?
積極備戰的錫安主義者
從達萊特計畫持續至今日的巴勒斯坦種族清洗
這才是以巴衝突的癥結第六章 六日戰爭之外「別無選擇」
一九四八年戰爭犯下的「致命歷史錯誤」
冷戰在中東的粉墨登場
六日戰爭
自第十三屆大聯合政府持續至今的三項決定
既非難民、也非公民的巴勒斯坦人
第二部 當今謬誤
第七章 以色列是中東唯一的民主政權自以色列建國以來便受到軍事統治的巴勒斯坦人
世界各地的每個猶太人都能自動獲得以色列公民權,然後呢?
「開明」的占領第八章 奧斯陸神話
《奧斯陸協議》:排除巴勒斯坦人回歸權的分治方案
二○○○年大衛營峰會破局的真相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第九章 加薩神話
第三部 展望未來
第十章 兩國方案是未來的唯一解方
結語 以色列:二十一世紀的定居殖民主義國家
大事記
注釋
| 內容節錄 |
前言
歷史存在於每一場衝突的核心之中。對過往存有真實而無偏誤的理解,方能使和平成為可能。相反地,對史實的竄改或操縱,則僅會播下災難的種子。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的事例便顯示了,對歷史——即便是最近代的歷史——的謠傳,會造成莫大的傷害。如此這般對歷史的蓄意誤解會助長壓迫,並包庇殖民政權及其體制性的占領行為。因此,宣傳假消息和扭曲事實的種種政策能存續至今,並在衝突的延續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更抹煞人們對未來的盼望,這一點都不讓人意外。
關於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過去與現在,種種被建構出來的謬論阻擋著我們去理解衝突的起源。與此同時,對於相關事實真相一直以來的操控,更是不利於持續至今的流血暴力事件的受害者。該當如何呢?
說到這片爭議叢生的土地是如何成為以色列國的,錫安主義者(Zionist)的歷史敘事奠基於一團迷思與神話之上,而這些迷思也巧妙地質疑巴勒斯坦人對這片土地的所有權。西方主流媒體和政治菁英經常視這些迷思為確鑿真相而照單全收,也以之為以色列過去七十餘年的種種行動辯護。對這些迷思的默認,也往往能解釋西方諸國政府為何不願以任何有意義的方式,去干預這場從以色列建國以來便持續發生的衝突。
本書意在挑戰這些在公眾領域中被視為不爭事實的迷思。在我看來,這些說法都是在扭曲事實和編造謊言,並都能夠——且必須——藉由對史實更進一步的檢驗而一一駁斥。本書全文上下都將常見的臆測和史實並陳。透過將迷思和事實並陳,每個章節都經由對最新歷史研究的考察去暴露某項普遍看法的弱點。
本書囊括了十項基礎性的迷思和神話(或可稱為十叢謎團),而對任何以各種管道接觸過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的人來說,這些迷思與神話都是常見而不陌生的。種種迷思和其反駁論述都將以時間先後排序。
第一章以十九世紀晚期錫安主義登陸之夕為背景描繪出巴勒斯坦的地景。在本章探討的迷思中,巴勒斯坦被描繪成空蕩、乾旱而幾似荒漠般的一片土地,由乍到的錫安主義者墾耕。對其反駁的論點則顯示一個早已存在的繁榮社會,現代化與國族化的進程正在快速發生。
「巴勒斯坦為無人之地」的迷思與「猶太人為無土之族」這項著名的迷思相關,而這正是第二章的主題。猶太人是否真的是巴勒斯坦原初的居民,而每一種可以讓他們「回歸」到「家園」的手段都理應被支持嗎?這項迷思堅稱,在一八八二年到來的猶太人都是約西元七○年時被羅馬人驅逐之猶太人的後裔。其反方論點則對這種基因譜系的連結抱持懷疑。一項相當有力的學術研究成果顯示,在羅馬時期居住於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其實逗留在當地,首先改信基督宗教,而後皈依伊斯蘭。這些猶太人究竟是誰仍是一個未解之謎——或許是九世紀時皈依猶太教的哈札爾人(Khazars);又或許,這些猶太人千年以來雜糅了各種種族血脈,因而一直將此一哉問的任何解答拒於門外。更重要的是,我在該章主張,在錫安主義前的時期,世界上各猶太社群和巴勒斯坦之間的連結是基於宗教與精神的,而非關政治。在錫安主義成形前,將猶太人的回歸與國家的建立相連結的任務,在十六世紀之前泛屬於基督宗教信徒,十六世紀後則特屬於新教徒(Protestant),尤其是英國國教(Anglican)。
第三章仔細檢驗將錫安主義與猶太教等同視之的迷思(因為如此一來,反錫安主義便只能被描述為反猶太主義〔anti-Semitism〕)。我根據史實評斷猶太人對錫安主義的態度,並分析錫安主義者如何藉由對猶太教的操控來達到殖民與其後的戰略目的,試著以此駁斥這樣的恆等式。
第四章處理了殖民主義和錫安主義兩不相關的宣稱。這項迷思如下:錫安主義是一波自由派的國家解放運動,而其駁論則將其放置在殖民主義的框架之中,錫安主義因而在實際上是一項定居殖民計畫,與我們在南非、美洲和澳洲所見相似。這項駁斥論據的重要性,在於它反映了我們該如何思考巴勒斯坦人對錫安主義及日後以色列的抵抗。如果以色列是個民主政權,而且只是在自我防衛,那諸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的各巴勒斯坦相關組織則純然為恐怖組織。然而,若巴勒斯坦各組織是在抵抗一項殖民計畫,它們便屬於反殖民主義運動,而它們的國際形象也會迥異於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強加於世界輿論上的形象。
第五章重新探究與一九四八那年相關的各種熟悉神話,其目標特別在於提醒讀者:巴勒斯坦人自願撤離的這項宣稱,為何已經成功地被專業史學研究揭穿。與一九四八年發生的各個事件相關的迷思,也會在該章討論。
最後一個與歷史相關的章節,則質疑以色列是否被迫參與一九六七年的戰爭,因為除了參戰,以色列「別無選擇」。以色列在一九四八年的戰爭中幾乎完全接管巴勒斯坦,而一九六七年的戰爭則是以色列這項野望的一部分。自一九四八年,直至埃及在一九六七年六月一個草率決定所導致的歷史性機會之前,以色列就一直在盤算如何占領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我進一步主張,以色列在占領之後立即頒布的政策,證明了它早已預期戰爭的發生,而非意外踉蹌落入其中。
第七章帶領我們進入現代。我將提問,以色列是一個民主國家,還是一個非民主的政體?我檢視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及占領區內(總計占以色列統治人口近半數)的處境,為「以色列是個非民主政體」的回答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第八章處理奧斯陸進程相關的問題。在簽訂《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將近四分之一世紀後,我們對此一進程的相關謬誤得到了透徹的觀點,並得以提問:它是否為一份失敗的和平協議,抑或是一個成功深化以色列占領的手段。
而今,相似的分析視角也能套用在加薩走廊,以及「加薩人民的苦難,肇因於哈瑪斯(Hamas)的恐怖主義本質」這項仍被廣為接受的迷思。在第九章中,我選擇持不同看法,以另一種角度去解讀加薩自上世紀的轉折點以來發生了什麼事。
最後,我在第十章中質疑「兩國方案是前進的唯一路徑」的迷思。諸多優秀的運動論述和學術成果都對這個方案詳加評論,並提供替代解方,造福了我們。這些論述強力挑戰了最後這項迷思。
本書亦包含大事記時間軸,幫助讀者理解書中各個論點的脈絡。
我希望,無論讀者是新接觸這個領域,抑或已是資深的研究者,本書都能成為有用的工具。本書的主要讀者,是任何有意討論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這個不朽議題的人。這並不是一本立場中立的書,而是要代表那些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土地上遭到殖民、占領而被壓迫的巴勒斯坦人,去勻平權力失衡的天秤。若錫安主義的倡議者或忠實支持者願意接觸相關辯題,將會是莫大的助益。畢竟,這本書是由一個以色列猶太人寫就,對於其自己身處的社會和巴勒斯坦社會,他同等在乎。去駁斥各種維持社會不義的神話,應當有利於生活或希望生活在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這也奠定了一個出發點,讓所有的居民都能享受到目前只有單一優勢群體能夠觸及的偉大成就。
此外,對於認為與巴勒斯坦有關的知識和自己的使命感等同重要的社會運動份子,本書也希望成為他們的有用工具。本書並不能取代許多學者多年以來了不起的成就,而是提供了進入該知識世界的出發點;這些學者的貢獻,也讓這樣的一本書成為可能。
在我們的時代,學術界存在著巨大的不安氛圍:使命感會摧毀學術研究的品質。如果學生和學者可以擺脫這種不安情緒,便能好好利用這本書。我曾有幸教學和指導過的最優秀大學生和研究生,都是全心奉獻之人。本書僅作為一份給未來學者的邀請函,讓他們離開象牙塔,重新和他們研究的社會連結——無論他們寫作的主題是全球暖化、貧窮議題或是巴勒斯坦,都應該要驕傲地在學術的衣袖上再別上一顆奉獻心。而若他們身處的大學機構還沒準備好,這些學者也應該要能夠精明地在這些有爭議的議題上玩一場「毫無偏頗且客觀的學術研究」的遊戲,並坦然承認這層偽裝的存在。
對大眾而言,本書呈現了一個通常看起來極度複雜(某些部分也確實如此)主題的簡明版本;然而,這個主題其實是能夠被簡單闡釋,並連結到關乎正義和人權的普世觀點之上的。
最後,我希望本書能釐清過去與現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核心之中一些深層
的誤解。要是這些失真的觀點和口耳相傳的臆測再不被質疑,它們便會繼續為當今巴勒斯坦土地上的不人道政權提供一個免死盾牌。以最新的研究去驗證這些假定,我們方能看到它們離史實有多遠,也才能看到為何揭露歷史記載,可以影響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平與和解的機會。(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伊蘭・帕佩 Ilan Pappé,以色列歷史學家與社會主義運動家。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社會科學與國際研究學院教授,巴勒斯坦問題歐洲研究中心主任,民族政治研究中心聯合主任。著有《巴勒斯坦的種族清洗》和《以色列的理念》。
| 譯者簡介 |
方昱和,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挪威奧斯陸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碩士班畢業。現旅居奧斯陸,為自由譯者與撰稿人。主要關注中東史地、移民與移工、各國飲食文化及語言教育等相關議題。
個人網站:http://fangyuhe.no/
聯絡方式:fang.yuhe.salim@gmail.com
這才是以色列:揭露歷史謊言和神話底下的以色列 Ten Myths About Israel
作者 | AUTHOR
伊蘭・帕佩 Ilan Pappé
出版社 | PUBLISHER
商周出版
書號 | ISBN
9786263182455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2/04/30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