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筆書寫——
不用約束在既有的寫作模式或標準;
不要介意故事的長短、錯字或文法;
句子零碎、簡單或無稽的情節也沒關係;
只要——
你抽出十分鐘時間,按照簡單的步驟,
寫成你們的故事,理解自己的生命。
只需要誠實地、輕鬆地,放心寫作。
「在焦躁、不安、憤怒的日子,在看似崩壞中的世界,我們還可以放心寫作嗎?我們如何將心事放於寫作,又以寫作來釋放心事呢?」
作者米哈與遊戲治療師連倩妤,都因為以上的問題而好奇,並身體力行以寫作處理自己過去的創傷、當下的失望,以至對未來的擔憂。而這本書是一些「以寫作照顧心情」的練習。
敘事治療大師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說,我們可以透過「將生活說成故事,理解自己的生命。」本書有50篇主題短文,讀者看過文章後,可依作者設計的寫作練習,寫成自己的故事,理解自己的生命、舒緩個人的心情。
| 目錄 |
1. 好好觀察
2. 我們有做白日夢的義務
3. 書寫社區
4. 慢慢是個最好的原因
5. 我們都是藝術家
6.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7. 貓愛我們愛他們
8. 路邊草與那個人
9. 和你一起冒險,我願意
10. 善良不是弱點
11. 遇見好老師
12. 三個問題
13. 用心擁抱
14. 不能說的情感
15. 好好悲傷,盡情想念
16. 稀釋分手的痛
17. 愛的語言
18. 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19. 書寫夢
20. 好運幣
21. 你打開過第十三扇門嗎
22. 雲吞與祖母
23. 衣櫃異境
24. 誰不是怪物?
25. 一頭栽進去
26. 跟著村上聽音樂
27. 你的金句
28. 守護一生
29. 不完美的身體
30. 給自己的情書
31. Comfort food
32. 快樂清單
33. 扔掉了什麼
34. 曾經,如今
35. 學識驚
36. 孤獨的課
37. 重複的劇本
38. 小野兔與面紗
39. 甜蜜的失去
40. 若然你是羅祖
41. 我老了
42. 某些夢想就算受了點傷
43. 若不具敬畏之心
44. 寫得誠實
45. 那一本書
46. 多變的焦慮
47. 說出來、寫出來
48. 活出意義的鋼琴家
49. 一頁自傳
50. 好事是好事,壞事是壞事
後記
| 內容節錄 |
18 | 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話題台劇《她和她和她》,內容涉及校園性侵、職場性騷擾、婚姻暴力等社會議題。劇中女主角是職場女強人,外表堅強能幹,事業有成,光鮮亮麗,但內心敏感、脆弱。她經常做惡夢、焦慮、憂鬱、易受驚嚇,曾經有自殘與自殺傾向。這些都可能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症狀。
事出必有因,她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原來,年少的她曾經受到老師性侵,其後她努力以意志力讓自己生活回到正軌,但還是偶爾崩潰或失控,她說:「我的靈魂無時無刻都在分崩離析。」
主角曾經鼓起勇氣,對她最信任的父母親說出事情,但父母懷疑她說謊,也沒有支持她報警。父親更質問:「你沒有反抗嗎?你沒有把他推開嗎?」
無助、無力的她,只能夠等待記憶隨時間流逝而消失,絕望地期盼著自己「長大就會好」。然而,長大後的她還是帶着傷痛,無法擺脫陰霾。
原來,當我們沒有處理好創傷和情緒,記憶也不會自然地消失,極其量,它只是暫時被抑壓了。往事並不如煙,她在日記寫下:「我的靈魂某些碎片被留在受創現場,我一直困在那裏,我的人生卡住了,我哪裏都去不了。
血淚斑斑的傷害所帶來的沉重創傷,必須得到正視和處理,以至專業人士的情緒支援。大家可別以為只有所謂的「大事」,如父母拋棄、天災人禍、家暴、性侵等等才稱得上是「創傷」。
其實,生命裏大大小小的傷痕,往往比你我想像更多,更普遍。
《你發生過什麼事》(What Happened to You : Conversations on Trauma, Resilience, and Healing)
一書的作者培理(Bruce D. Perry)醫生便說:「那些強烈、恐怖或孤立的感官經驗,無論只持續幾秒鐘或是忍受好幾年,都可能會一直緊鎖在腦部深處。當我們的大腦持續發展,時時刻刻吸收新經驗,同時繼續理解周遭的世界,新的時刻全都建立在過去經歷的所有時刻上。」
日常的創傷,可以是親戚的一句無心之失、長輩的惡意批評、媽媽的偏心、老師貼上的標籤、同學開過的玩笑,等等等等,那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只要觸及強烈的感官經驗,都足以造成「強烈、恐怖或孤立的感官經驗」。
今期,我們邀請你回憶過往的「創傷」經驗,嘗試問自已「我發生過什麼事?」
放心寫作練習
1.找一個你信任的朋友,一起進行這次練習。
2. 找一個安靜、不受騷擾、讓你們感到舒適的地方,兩個人對視而坐。
3. 緩慢地吸氣和呼氣數次,讓自己感到平靜,然後在自己的紙上嘗試仔細描述一件創傷經歷、經歷帶來的情緒(痛恨、憤怒、討厭等)、對你之後的行為和影響。
4. 寫作結尾時,寫下一句你想對傷害你的人說的話。
5. 用黑色雙頭筆劃去你不想任何人見到的內容,然後重讀一次。
6. 跟對面的朋友交換作品閱讀,並給對方一個擁抱。
注意:或許你會邊寫邊哭,沒有關係的,不要抑壓。情緒太激動時,可以先暫停一下,專注呼吸,心情平復一點再繼續。這個練習希望通過文字直視你的傷口,尋找傷痕的原因、釋放情緒、讓心靈重獲自由。假如創傷經驗為你帶來難以承受的痛苦,請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摘自本書 P.80-P.84
* * *
21 | 你打開過第十三扇門嗎?
想起了一則《格林童話》。話說,森林裏住了一位樵夫和他的妻子。他們有一個三歲的女孩。可是,他們非常窮,窮得沒有食物餵孩子。一天早晨,聖母顯靈,說可以幫助他們照顧女孩。
聖母把女孩帶到了天堂。女孩在天堂生活快樂,吃糖餅,喝甜牛奶,穿金衣服,還有小天使陪她玩。女孩到了十四歲時,聖母說要去遠門,並對她說:「這是天國十三扇門的鑰匙,由你保管。你可以打開其中十二扇門,看看裏面的美景。但這把小鑰匙是開第十三扇門的,你千萬不要把那扇門打開」。
聖母走了後,女孩每天打開一扇門。每一扇門裏都坐着一位耶穌的門徒,周圍一片光輝燦爛,令她感到喜樂。
最後,只剩下那扇禁止被打開的十三扇門。
長話短說,女孩當然打開了那第十三扇門,更用手指碰了門裏的光,使她的手指變成了金。
不久,聖母瑪利亞回來,向女孩要回鑰匙,問她:「你沒有打開第十三扇門吧?」小女孩回答:「沒有。」
聖母聽到她的心跳得很厲害,再問:「你真的沒有打開過那扇門嗎?」「沒有。」女孩第二次回答。
這時,聖母看到了女孩的金手指,第三次問她:「你真的沒有?」女孩第三次回答:「沒有。」
最終,聖母只好將女孩逐出天國。故事還沒有完結,女孩輾轉成為了王后,而每一次,當她生下一個小孩時,聖母都會顯現,再問她:「你有沒有打開第十三扇門呢?」每一次,女孩依然回答:「沒有」,而每一次的否認,都讓聖母帶走她的孩子回天國。
故事暫且說到這裏,道理明顯不過:人不應說謊。然而,更值得思考的是:哪怕是人證、物證、小天使證俱在,女孩依然說謊,否認做過的事,為什麼呢?
因為這是人性,人就是會守着一些秘密,就是會有說不出口的隱私。理由可能是羞恥、憤怒、恐懼,甚至是莫名其妙。但可以肯定的是,守着秘密,會帶來內心的傷害,傷害之大可能猶如自己的孩子被帶返天國一般。
放心寫作練習
1. 選一個有趣、可愛,又或令自己發笑的筆名,例如「粉紅色的壽司」、「厭世的紙飛機」?
2. 以(1)的筆名的身分,寫下你的一個秘密;
3. 以(1)的筆名(甚至匿名電郵)將你的秘密寄給我們。
——摘自本書 P.94-P.96
| 作者簡介 |
米哈,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博士,現任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副研究員、嶺南大學文化與創意研究院兼任副教授、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視覺藝術組別、文學組別)。
著作包括短篇小說集《在很久很久以前》、《佈道後的幻象》、《餡餅盒子》;散文集《蝸牛角上問古人》、《青春是一朵西蘭花》、《學做龍蝦或騎象人》、《一件有益的小物》、《昨天喝了河豚湯》、《讓希望催促自己趕路》。
連倩妤,專欄作者、填詞人、心理輔導員、兒童社交訓練及情緒管理導師。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工商管理系,副修心理學,後於澳洲蒙納殊大學(Monash University)完成心理輔導碩士學位。
熱愛文字和音樂,喜歡探索兩者之間的可能。愛吃愛睡,但經常因為文字創作而廢寢忘餐。
著作:《如果你心累了 —— 聽動物說故事》(合著,2021)、《留下來唱一首歌》。
放心寫作
作者 | AUTHOR
米哈、連倩妤
出版社 | PUBLISHER
突破出版社
書號 | ISBN
9789888846177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5/04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