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陳冠中小說《建豐二年》的後設假想是,1946年關鍵的東北戰役,國民黨打 贏了,共產黨流亡到蘇聯。首都南京金陵廣場和北平天安門城樓上,高掛老總統蔣公畫像。哲學家東蓀在香港讀完1976年9月10日報章頭條「一代魔頭拉柴 壽終正寢」後,也留下遺作《我花開後百花殺?假如共產黨統治中國》。

 

烏有鄉之中的烏有鄉,「烏有史」(Uchronia)——重寫讓人期待但最終沒發生的歷史,讓想像介乎於史實與虛構之間的互玩曖昧中。這是陳冠中的第二部政治寓言小說。故事的背景是1979年,號稱憲政時期的中國,連任五屆的老總統在1975年崩駕,三年後,1200人組成的國民大會在南京「選舉」少總統建豐成為第六任中華民國總統。建豐二年已成就斐然,在中國人統治的中國土地 上,近百年都沒有如此富足安定的時候了。大國既已復興崛起,萬國競相來 朝,國民見多識廣,外交也不再仰人鼻息⋯⋯本書要寫的既是建豐總統成就的 中華奇蹟,更寫出了建豐君上心頭難以開解的幾個心結⋯⋯

 

評論家把《盛世》《裸命》《建豐二年》稱為陳冠中的「中國三部曲」。

 

| 目錄 |

 

1 終局的開局:今日何日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 北平

 

2 如此中國:這些人這些年這些事

 

一  東孫
一九七六年九月十日 香港

 

二  立人
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 奉化

 

三  建豐
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五日 南京

 

四  浩雲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日 東海

 

五  平旺
一九五九年三月十八日 拉薩

 

六 樹森與歐梵
一九七五年十月二十三日 上海

 

七 麥師奶與麥阿斗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十日 廣州

 

3 開局的終局:今夕何夕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晚
錢塘、奉化、南京、上海、雅安、天津、三亞灣、北平

 

| 內容節錄 |

 

一 東蓀
     一九七六年九月十日 香港

 

一九七六年九月十日下午,新鮮出廠的香港小報《今夜報》粗黑大字頭條:「哈哈哈哈哈哈哈!一代魔頭拉柴」。

 

九十歲的東蓀老人走過香港島東北角西灣河碼頭旁邊的報紙地攤,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個煽情標題,他立即抓住同行妻子的臂膀說:「姆媽,他也走了!」緩口氣後,他彎身掃看平放在地上各早報的號外,直到攤販噴了他一句:「阿伯,買咩呀?星島?華僑?出號外呀!」他一份都不買,一來省錢,二來不認為港報對昨日才發生、今日收到消息的這宗死亡事件,能夠臨時編輯出什麼他意想不到的內容。他和妻子剛去了趟位於港島北角的出版社,書包裹帶回來尚未付梓、有待他校定的《我花開後百花殺?假如共產黨統治中國》的清樣藍紙,他認為這才是近三十年國是的蓋棺定論,而唯有他才會說出這樣中肯的真話。三年多前他得了場重病差點要去見康德和梁啟超了,病愈後戒掉相伴大半個世紀他昵稱「淡巴菰」的香菸,就是想活着把書寫完。今天在碼頭紙菸攤檔他破例買了一包沒濾咀的駝駱牌美國香菸,登上橫水渡,站在船頭抽着淡巴菰,看着風平浪靜的維多利亞海港,心頭波濤洶湧的等着渡船開往海港的對岸,那個肉眼可以清晰看到、面海的一片峭坡上仍插着尚未來得及下半旗的紅旗、二十多年來他和妻子叫做家的地方:調景嶺。

 

太平洋戰爭後的香港,只是南方一隅的轉口港,英國人在戰後恢復的遠東殖民地之一,廣東人的後花園,文化上的一潭微瀾死水。中國內戰結束,很多有身價的人和企業遷回內地,本地年輕人也紛紛北上求職,香港市面頗為蕭條,因為是自稱購物天堂的免税自由港,走私水貨行業一枝獨秀。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那年,不容於國民黨、也不願意跟共產黨走的東蓀,偕髮妻紹鴻從北平來到香港,先暫借居一名當年替民盟印刷《光明報》的粵籍工人家中,晚上睡在企樓底的兩張帆布摺床上。

 

當時東蓀已經說了:中國一日不民主,言論一日不自由,他有生之年不歸國,不食周粟。

 

像東蓀這樣國共兩邊都得罪的人大有人在,但像他這樣在國勝共敗勝負分明的時候,還不去歸順輸誠勝利者,卻選擇自我流放,寧願寄居在殖民地的大名人,恐怕屬少數了。這就是東蓀之為東蓀,一以貫之的為了忠於自己的理念而變成不合時宜的人。

 

他到香港那年已經六十三歲了,不好找工作。當時香港的幾份華文報紙,報頭都掛中華民國年號,四九年後更要表現忠貞,對有親共嫌疑的東蓀甚是排斥。

 

名氣小一點的外圍親共文人可以改用化名,去寫情色小說、武俠小說餬口,但像東蓀這樣的大知識分子、泰斗級學者,這個身段是放不下的。

 

幾所私立院校也都是親國民黨的,不願聘用東蓀。當然,那些私校本來就是學店,師資不高,容不下東蓀這樣從燕京大學出來的全國頂尖教授。香港大學是殖民地唯一的一所大學級學府,港督是校長,受到英國情報局的提醒不得招惹東蓀這樣的政治人物。

 

司徒雷登是東蓀在燕京大學時期的老校長,後出任美國駐華大使,去職前曾建議安排東蓀夫婦去美國,為東蓀拒絕。

 

幸好他的兒女皆早已自立,時常從內地寄錢出來接濟,東蓀夫婦得以在港島北角一幢殘舊唐樓租了一間尾房。只要有一丁塊落腳之地,東蓀就可以埋首寫作。

 

四七年共產黨在東北潰敗後,大勢已去,在殖民地白區工作的中共南方局駐港班子及統一戰線外圍成員,跟在國統區的地下黨人一樣,一部分潛回共區,還活着的最後都跟共產黨部隊撤出中國,另一部分更多的是找門路搭關係改投國民黨。四九年後公開留在香港的親共勢力已甚為薄弱,之前眾多由共產黨資助的報刊失去統戰功能,紛紛結業,留下唯一的老牌《華商報》改為週報,受莫斯科資助,言論益發教條化。

 

四九年前後有幾萬名身份特殊的難民抵港,他們因各種理由不見容於國民黨政府,其中有部分是民主人士,大部分只是找不到組織的地下黨人,共產黨外圍組織的員工,共區的小吏小幹部,不願意或沒資格跟隨黨中央撤到蘇聯海參崴。當時香港殖民地政府驅趕其中約一萬名難民,去到九龍東北方一座沒有車行道的荒山,一個叫吊頸嶺的難民答,讓他們自生自滅。在教會和慈善機構幫助下,這些難民胼手胝足,在海旁和山坡上搭起了簡易木屋平房,開闢了通往鯉魚門漁港的山路,建造了臨時碼頭,一年後還興辦了小學。

 

任小學校長的是安徽人其鞏,曾任北平中國學院代理院長,有共產黨背景,後受黨冷落,以前在國統區北平與東蓀有交情,其鞏通過東蓀的子女聯絡上東蓀,兩人他鄉遇故知,恍如隔世。

 

東蓀在北角,遯於質木無文的廣東人庶民世界,有點待不下去,應其鞏校長之邀從港島西灣河坐舢舨去了一趟調景嶺,驚詫的發覺這個半與世隔絕的難民窟簡直就是個小中國,居民來自五湖四海,雖然都身無長物但卻能夠同舟共濟,其中不乏受過教育的理想主義者,願意協作在此荒山尋找有尊嚴的生活方式,以證明給世人看,這麼一群無產外鄉人是可以撐起一個包容的自主共同體的,經幾年磕磕碰碰的努力,竟使調景嶺這個不入流的貧民小社會朝氣勃勃,有如以色列的基布茲公社。除了仍懸掛紅旗外,居民自發組織並不受共產黨領導,意識形態上接近民主互助主義多於布爾什維克專政。這讓東蓀有如魚得水之感,遂徵得妻子的同意,租下一間在調景嶺半坡的新建水泥平房,二人毅然搬去長住。

 

——摘自本書 P.11 - P.14

 

 

| 作者簡介 |

陳冠中,
在香港長大,曾住台北六年,現居北京。七六年創辦香港《號外》雜誌。 其他著作有:《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我這一代香港人》《下一個十年:香港的光榮年代?》《盛世:中國2013年》《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香港三部曲》《建豐二年》《裸命》《北京零公里》《又一個時代》等。

 

 

建豐二年 新中國烏有史 | 陳冠中小說 | 精裝

HK$160.00價格
數量
  • 作者 | AUTHOR

     陳冠中

  • 出版社 | PUBLISHER

    BOOK MATTER 本事出版

  • 書號 | ISBN

    9789887110545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5/06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