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984 從未真正到來,但美麗新世界無處不在
作者親自解讀,深入瞭解《美麗新世界》的最佳指南
名著名譯,台灣時隔近 50 年最新譯本


  「在這部新作中,赫胥黎將我們的現實世界與他的預言性小說進行比較。這確實讓人感覺毛骨悚然,因為你會發現他對遙遠未來的諷刺性預言,居然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成為了現實……在這個處於變動之中的世界裡,《重訪美麗新世界》在為心靈增添力量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紐約時報》書評

  「赫胥黎 1958 年出版的《重訪美麗新世界》大概是最具警示意義的作品之一。它揭示了宣傳行為和操控行為的現狀與未來――而且,它無意中成了人類思想操縱者的指導手冊。」――《新聞畫刊》

  《美麗新世界》於 1932 年出版後影響巨大,與《一九八四》和《我們》並列為世界三大反烏托邦小說,它對科學獨裁令人震驚的分析,似乎是對遙遠未來的預測,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迴響與激烈討論,並對文化、音樂、電影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以小說的形式預言了一個科技文明下,人類喪失自由與思考的可怕未來。當初的預言慢慢開始成為現實,於是赫胥黎利用自己豐富的知識將現代世界與他的先知性幻想進行比較,仔細審視人類面臨的威脅,從人口過剩、組織臃腫、獨裁統治、自由理念等關鍵問題著手,寫下《重訪美麗新世界》,並解釋為什麼我們幾乎不可能避免這些問題。

  《重訪美麗新世界》是赫胥黎晚年最重要的非虛構作品,它廣泛地涵蓋了社會學、心理學和傳播學等領域的理論,也是他內容最精簡、資訊量卻最龐大的作品。本書出版於《美麗新世界》發行 26 年後的 1958 年,當初赫胥黎在書中的預言已經慢慢開始成為現實。書中結合五○年代的社會現實,再次詮釋虛構的「新世界」,反映科技文明對現實社會的影響,提出人類該何去何從的課題。書中對二戰後人類社會的命運進行了精彩絕倫的分析,預言世界兩大主流意識形態的未來;同時他也對自己的經典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和歐威爾的《1984》做了比較。

  赫胥黎告訴我們,極權統治的手段不一定是棍棒、警察和監獄,也可能是物質滿足、精神藥物和無腦娛樂。在真正有效率的極權國家裡,人們熱愛被奴役的感覺。如果說《美麗新世界》描繪的是一幅極權烏托邦的景象,那麼《重訪美麗新世界》要闡述的便是這些烏托邦的獨裁者,是如何實現他們對普通人的奴役,它討論的是在新極權實現之前,有哪些統治手段可以使對人的徹底奴役成為可能。《重訪美麗新世界》尖銳地呼籲人類應該為自由而自我教育,以免為時已晚。

 

| 目錄 |

 

 

目錄


第一章 人口過剩
第二章 質、量與道德考量
第三章 組織臃腫
第四章 民主社會裡的宣傳
第五章 獨裁政權下的政治宣傳
第六章 推銷的藝術
第七章 洗腦
第八章 以快樂藥物遊說
第九章 潛意識遊說
第十章 睡眠學習法
第十一章 為自由而設之教育
第十二章 有何辦法?

| 內容節錄 |

 

第一章  人口過剩
 
一九三一年創作《美麗新世界》之時,我深信書中的夢魘距實現為時尚遠。徹底的組織化社會,科學的種性制度,通過按部就班的制約作用廢除自由意志,利用快樂藥物讓人們對自己的奴役狀態甘之如飴,透過「睡眠學習法」灌輸正統思想――我深信這一切遲早會出現,但不是出現在我生前,甚至不是出現在我孫輩生前。我已不清楚記得《美麗新世界》裡的故事是發生在何年何月,只記得大概是福元六或七世紀左右。生活在二十世紀第二季的我們固然也經歷過一場夢魘,但其性質跟未來世界的夢魘截然不同。我們的夢魘源自秩序太少,福元七世紀的夢魘卻起因於秩序太多。因為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所以我一度認為,中間階段的人類會是較幸運的一群:他們的世界既不像我們的世界那樣因為太自由而流於一盤散沙,又不像「美麗新世界」那樣因為太講究秩序而完全不留餘地給自由或個人。
 
事隔二十七年以後,身處二十世紀第三季和離福元一世紀結束尚遠的今日,我的樂觀情緒比我寫《美麗新世界》時候要大為減少。我在一九三一年所作的預言正比我原料想快得多的速度邁向實現。太少秩序夢魘和太多秩序夢魘中間的蒙福間隔階段迄未開始,也沒有跡象會開始。沒錯,在西方世界,個人仍享有相當大程度的自由。但就連在這些有民主傳統的國家,自由(甚至對自由的愛好)看來也正在式微之中。至於世界的其他地區,個人自由不是不復存在,就是明顯將要不復存在。我曾把全球極權化夢魘的發生日期定在福元七世紀,但現在看來,它已經從安全和遙遠的未來中走了出來,正在下一個路口等著我們。

 

歐威爾的《一九八四》是把當前的史達林主義和大盛於去今不久的納粹主義放大後投射到未來。《美麗新世界》則是寫作於希特勒尚未在德國掌權,而蘇聯那位暴君也尚未完全露出猙獰面目。在一九三一年,系統性恐怖主義尚未像它在一九四八年 那般成為一個讓人揮之不去的當代事實,而我想像中的未來獨裁政權也不如歐威爾書中那麼野蠻殘酷。站在一九四八年的脈絡看,《一九八四》裡的預期顯得極度可信。然而,暴君都是會死的凡人,而大環境又是會改變的。俄國最近的發展和科技的最新推進都奪去了歐威爾書中的一些陰森逼真性。當然,只要爆發一場核子大戰,則任何人對未來的預測都會成為空話。但假定各強權能多少知所克制,不把人類帶向毀滅,那麼,從現在看來,未來世界將更有可能演變為《美麗新世界》描寫的樣子而不是《一九八四》勾勒的樣子。
 
近年來有關動物行為(特別是人類行為)的研究清楚顯示,長遠來說,就控制效果而言,通過懲罰來抑制不合矩行為並不如通過獎勵來強化合矩行為有效,而對全體人民進行高壓統治也不如對個別男女的環境和思想感情進行非暴力操弄有效。懲罰只能暫時抑制不合矩行為,無法把行為者的「劣根性」消除。而且,懲罰本身所產生的身心副作用一樣可能會對社會不利。事實上,精神治療的大部分對象都是些被兒時懲罰陰影籠罩而表現出失能或反社會傾向的病患。
 
《一九八四》裡的社會幾乎全然是利用懲罰手段和恐懼懲罰心理遂行控制目的。但在我筆下那個未來世界,懲罰要少見得多,而且通常是出之以溫和的方式。其政府之所以能夠達成近乎完美的控制,靠的是以系統性獎勵加強合矩行為、實行多種近乎非暴力的生理和心理操弄,以及透過基因的標準化。以瓶子孵育嬰兒和以中央管控的方式進行繁殖在技術上大概不是不可能的,但明顯的是,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仍然繼續會是一個隨機生殖的胎生物種。所以,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社會仍繼續會如舊日那般,是以懲罰手段進行控制,但與此同時,更有效的獎勵手段和科學操弄手段所佔的比例亦會愈來愈高。

 

在當前的俄國,老式的(可說是「一九八四式」的)獨裁主義的已開始讓步給一種給更先進的專制。對蘇聯階級社會的上層,當局更多是以獎勵來強化合矩行為而不是以懲罰來抑制不合矩行為。工程師、科學家、教師和高層管理人員稅負不高又可因表現出色而獲得豐厚獎金,所以不斷有誘因促使他們表現更佳以獲得更高的獎勵。在某些領域,他們還享有思想的自由,多多少少可以做他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只有當他們踰越到意識形態和政治的領域才會懲罰加身。正因為享有一定程度的專業自由,俄國的教師、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才會表現得那麼傑出。但住在社會金字塔底部的廣大群眾卻享受不到這種專為少數高天賦者而設的特權。他們薪資微薄卻又得繳納高得不成比例的稅款(以高物價的方式徵收)。他們可以發揮興趣的範圍極端狹窄,而統治者控制他們的方法主要是懲罰和以懲罰作威脅,不是非暴力性操弄或以獎勵方式加強誘因。所以,蘇聯的系統可說是結合了《一九八四》的元素和《美麗新世界》裡有關上層階級的預言。
 
與此同時,一些我們幾乎無法抗衡的非人格力量看來正把世界往「美麗新世界」夢魘的方向推,而這些推力復又受到商業和政治菁英開發出的種種操弄心靈新技術推波助瀾。後面各章會回過頭討論這些新技術(發明它們的目的是為某些少數人的利益擺佈大眾的思想感情)。就目前,讓我們先把目光放集中在那些讓世界變得對民主制度和個人自由非常不利的非人格力量。這些力量包括哪些?又為什麼我原設定為發生在福元七世紀的夢魘會突然加快步伐,快速向我們逼近?其答案必須往任何社會(包括最文明的社會)賴以開始的層面找去――即往生物學的層面找去。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阿道斯.赫胥黎 Aldous Leonard Huxley,
阿道斯.雷歐那德.赫胥黎(1894.7.26-1963.11.22),英國作家,出身於著名的赫胥黎家族。祖父是著名生物學家、演化論支持者湯瑪斯.亨利.赫胥黎。他少時就讀於伊頓公學,曾經想當醫生,也在父親的植物實驗室中學習,然而不幸感染了角膜炎,使得他在兩三年中幾乎喪失了視力,卻也讓他逃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視力恢復後,他轉而向文學發展,最後以一等榮譽畢業於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

畢業後,他當過法語老師(喬治.歐威爾是他的學生)、短暫就職於英國空軍部,也曾在化工廠工作。這段工作經歷,給了他無與倫比的靈感——名聞遐邇的《美麗新世界》即誕生於此。

赫胥黎十幾歲就開始創作詩歌和短篇小說,但奠定他文學聲譽的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克羅姆莊園》(1921)。在 1920 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赫胥黎都住在義大利,他在義大利的經歷可以在《沿路》(Along the Road, 1925)中找到。他最著名的作品《美麗新世界》(1932 年出版,該書警告科學和物質的「進步」中,非人性化的面向),充滿了智慧與洞見,是偉大的思想性小說。

1937 年,赫胥黎在名聲鼎盛時離開歐洲,移居洛杉磯,曾在好萊塢擔任編劇,撰寫電影故事和劇本。1938 年,他與「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靈性導師」,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結爲好友,學習了有關吠檀多、冥想和素食主義等知識。當西方全力準備戰爭時,赫胥黎越來越相信解決世界問題的關鍵,在於透過神祕的啟蒙來改變個人。他晚年對於超心理學、哲學、神秘主義感興趣,透過神祕主義和迷幻藥對內在生活的探索,主導了他餘生的工作。他的信念在小說《時間必須停止》和《島》、非小說《長青哲學》和《灰衣主教》,以及關於他第一次致幻劑經歷的《眾妙之門》中都有體現。1963 年,赫胥黎逝於加州。

| 譯者簡介 |

梁永安,
台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譯著,包括《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文化與抵抗》、《現代主義》、《失意錄》、《回憶的餘燼》、《情感教育》、《愛的藝術》、《當下的力量》、《盲眼刺客》等。

重訪美麗新世界 | 名家譯本.赫胥黎晚年最重要作品 | 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

HK$80.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作者: 阿道斯.赫胥黎 Aldous Leonard Huxley

    譯者: 梁永安

  • 出版社 | PUBLISHER

    漫步文化

  • 書號 | ISBN

    9786269870219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4/06/26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