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ead hole product page (4).png

在《何謂歷史》之後,數位時代的史學研究入門指引!

◎踏入新世代數位文史領域的入門書
◎范純武、湯瑞弘兩位歷史系教授攜手合譯
◎台版獨家收錄專文:「如果『史學即是史料學』,數位歷史學的發展問題會是什麼?」、「數位轉向後歷史學新形式及其反思」

當歷史學進入數位時代,愈來愈多關於過去的資訊可以藉由數位形式來獲得,而歷史研究也不得不面臨一波轉型。本書中,作者將回顧數位研究的起源,進而介紹數位歷史學的概念,以及概述在大數據時代研究的問題和方法。在閱讀完本書後,將會意識到,我們已經進入人人都可參與歷史研究,且每個歷史研究者都可以是數位歷史學家的時代。

歷史學的數位化浪潮
自20世紀下半葉起,許多機關團體便有意識將過去的史料以數位化方式保存,舉凡文獻、地圖、圖像、影音……都可透過網路或資料庫搜尋。因此,以往藏在故紙堆裡的資料,不但可長久保留,也更容易被人取得與閱讀。同時,在進入21世紀後,數位化趨勢更進一步影響了歷史研究的方式。比如閱讀史料的方式也不同於以往。過去研究歷史強調「精讀」,也就是細心地閱讀,從字裡行間理解細節進而發現更大的脈絡。但以數位形式儲存的資料,讓人得以改用「遠讀」的方式,也就是用機器閱讀,這讓研究者得以發現文本中隱藏的主題與特徵。至此,不僅僅是研究方式改變,連研究的內容也可能產生了變化。

從數位化歷史學到數位歷史學
當利用數位技術和演算法等新興數位工具去分析歷史素材的方式出現後,數位歷史學這個學科分支也被創造了出來。同時數位歷史學也帶來跨學科的研究。而AR、VR在歷史敘事上的運用,以及用視覺化展示歷史及沉浸式體驗去增進公眾參與等等,也都成為數位歷史學未來可預期的發展。

數位歷史學的問題與挑戰
數位研究方法需要龐大的技術與資源去支撐,產生了數位資源的傾斜,誰能夠去使用這些資源成為了新的問題。另外,數據質量以及數位技術能力也都影響個別研究者的產出。原生數位資源牽涉的個資等倫理問題、數位資源的保存性,都仍待思索。

給所有歷史人,最簡要清晰的數位歷史學入門
雖然數位歷史學目前是歷史研究中的一個學科,但作者也提到其實大部分的歷史學家都已經在使用數位工具,可說人人都是數位歷史學家,因此本書更適合給所有有志從事歷史相關工作的人參考。本書繁體中文版,由東海大學歷史系「史學導論」授課教師范純武教授與文化大學史學系專長史學史的湯瑞弘副教授攜手翻譯,將這本迄今為止對數位歷史學最簡要清晰的解說介紹給所有在歷史、人文學科領域耕耘以及對數位化所帶來的改變有興趣的讀者。書中也將收錄兩位教授為台灣讀者撰寫的兩篇專文。

 

 

| 目錄 |

 

導讀 如果『史學即是史料學』,數位歷史學的發展問題會是什麼?

導論

第一章 數位化的過去、資料和問題

第二章 數位歷史學中的閱讀和文本性

第三章 地圖和與觀看歷史

第四章 科際整合、研究的挑戰

第五章 在數位時代呈現過去

結論

台版獨家延伸閱讀 數位轉向後歷史學的新形式及其反思

致謝

注釋

 

| 內容節錄 |

 

導論                                                                                           

 

數位已經浸透了我們的世界。查理.基爾(Charlie Gere)在他二○○二年出版的《數位文化》(Digital Culture)一書中寫道:「談到數位,就是以隱喻性的方式來稱呼整個虛擬世界、即時通訊、無處不在的媒體和全球連接,這些構成了我們當代的大部分經驗。」比起二○○二年,現今數位化已無所不在。當我們談到數位文化時,我們通常是指電腦、移動裝置、資訊流和那無可避免普遍存在的社交媒體。                             

 

在時態上,數位化傾向於強調現在式。比起以往任何時候,現在發生的事情都能更快地被傳播,我們似乎生活在一個延伸的現在(extended now)。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數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也就是所謂的數位化(digitalization),也影響了我們對過去的感知,包括我們探索歷史和交流研究成果的方式。本書的目的是討論這一新興領域及其對歷史研究的影響。作為一個概念,「數位歷史學」已經存在了幾十年。然而,在二○一○年,它已經成為研究過去的一個獨立分支,與許多跨學科相連繫,並在這種過程中被定位,又不斷的重新定位。在這些考量外,接下來的章節中,本書從不同的國家和各大洲中選取了一些例子,介紹了大量的數位檔案館和數位歷史學計畫。                             

 

在進一步討論「數位歷史學」的概念及其意義之前,有必要對數位文化和電腦化的歷史進行概述。從詞源上來看,「數位」一詞來自拉丁文「digitalis」,它來自「digitus」,意思是手指或腳趾。digitalis意思是用手指完成的事情。最終,這個字成為了「數位」含義的背景,是指一個通常小於十的數字,因為它可以用手指去計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數位」開始被用來指稱電腦,電腦本質上是以數位形式處理資訊的計算機器。這在過去和現在都被稱為二進位代碼。只涉及兩個數字:〇和一。資訊技術時代的詞幹,digitalis在許多語言中都有相類似的字。然而,也有一些語言在提到數位時,與拉丁語毫無關聯。數位的法語單詞是numérique。在俄語中,數位歷史是Цифровая история(tsifrovaya istoriya);Цифр(tsifr)是指「數」之意。在中文裡,這個概念是數位史學(shuwei shixue)。數位(shuwei)既指「數」(numbers)又指「位」(bit)。當一起使用時,它們意味著「數位」(digit)。                             

 

「數位」的出現和擴展是歷史過程的一部分:也就是電腦的發展歷史,它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如果說「數位」最初指的是用手指計數,那麼它很快就開始用於更複雜的計算過程。當手指、筆和紙不敷使用時,電腦成了進行計算的機器。電腦的早期歷史的特點,是大學和公司用大型計算機進行科學和保險計算並維護大型資料庫。社會上對這種計算機的需求,原本的預估是相當有限的,但新的技術開啟了新的思維方式。                             

IBM公司董事長湯瑪斯.沃森(Thomas J. Watson)在一九四三年的這句話概括了預測未來的困難:我認為電腦的全球市場可能只有五台。沃森是否曾出此言仍存疑,但這句話不僅被用來象徵電腦的快速變化,也象徵著有關資訊技術的思維方式。在一九五○年代和六○年代中,許多與沃森同時代的人都試圖估計在企業和國家機關計算過程所需的大型電腦的數量。通常得出的結論是,所需的電腦數量會很少。但很快地,這一切都將改變。    

 

一九七○年代,微晶片的引進使資訊技術得以小型化。一九八○年代,微型電腦在辦公室和家庭中無處不在,電腦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Minitel是法國的一個開創性先驅,致力於透過電話線為家庭提供線上服務。它於一九八二年推出,受到法國數百萬人的歡迎。很快的,線上撥接便成為知識生產的支柱,因此也是數位歷史學取得突破的先決條件。一九八○年代末至九○年代初,冷戰的結束為全球經濟和跨區域資訊流動打開了大門。隨之而來的是通信技術的進步,包括衛星和廣播網路以及網際網路的發展。這些變化為一九九○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初的許多數位計畫鋪平了道路:從歷史材料的數位化到提供策展服務,其中許多計畫仍在使用。這些將在第一章中詳細討論。  

 

數位化的理念是一九九○年代這些變革的核心。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通常被稱為「煙囪工業」的傳統工業已經走到了盡頭。未來既不是工業也不是後工業,而是以知識為基礎。資訊將是一個社會的主要產品。這些都是美國柯林頓政府於一九九一年,在副總統高爾的領導下推動的國家資訊基礎設施等計畫背後的基本思想。它推廣了高速資料傳輸過程作為資訊高速公路的理念。資訊將成為經濟引擎的希望迅速得到其他國家的採納和推廣。在歐洲,一九九四年的班格曼報告尤其如此,該報告提出了「基於私營和公共部門之間的夥伴關係的具體倡議行動計畫,以推動歐洲進入資訊社會」。一九九○年代,這種變化成為有地區差異的全球性現象。                             

一九九○年代初以後的特點是線上通訊的迅速擴展,特別是在採用全球資訊網(WWW)之後,它促進了透過圖形瀏覽器(如Mosaic、Netscape以及後來的Explorer和Firefox)獲取資訊。圖形介面意味著需要更大的頻寬用於下載和上傳。一九八○年代的電話數據機在一九九○年代被高速網際網路連結所取代,接著在二○○○年又被無線和移動寬頻以及光纖連接所取代。

 

隨著全球資訊網的出現,網際網路的瀏覽變得更加容易。圖形化的瀏覽器使得圖像和視覺化的東西可以在網際網路上呈現,從而為供給歷史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徑。歷史學家和其他人文學科的研究人員很快便強調,有必要使過去的東西可以在網路上查詢......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漢儒.薩爾彌 Hannu Salmi,芬蘭圖爾庫大學(University of Turku)文化史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數位歷史,數位人文學,電影與媒體史,科技史,情感與感官史。 https://www.utu.fi/en/people/hannu-salmi

| 譯者簡介 |

范純武,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學術專長為:近代中國宗教團體的社會活動、照像與宗教傳播,民初道教與身體、台灣民間信仰。於東海歷史系教授「史學導論」、「數位媒材與歷史表述」等課程。著有《清末民間慈善與鸞堂運動》(2015)、"Religionization of Confucianism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Duan Zhengyuan and Moral Society"等論文多篇。

湯瑞弘,中國文化大學史學博士,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學術專長為西方近代史學理論、歷史教育理論、歷史哲學。著有: R. G. Collingwood’s Hermeneutics of History ( 2013)、Thinking History (2017)。

何謂數位歷史學? What is Digital History?

HK$160.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漢儒.薩爾彌 Hannu Salmi

  • 出版社 | PUBLISHER

    貓頭鷹 

  • 書號 | ISBN

    9789862626757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4/02/02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