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書檢視廿世紀中期知識分子——陳寅恪,唐君毅,胡適,胡風,殷海光,洪耀勳等——面臨國共裂變及冷戰危機,或幽微、或昂揚,或暴烈的思想、感覺結構,以及所必須承擔的政治與倫理後果。表面的左或右,前衛或保守其實不足以反映他們的心路歷程,也不必然指向起承轉合的邏輯。唯其如此,他們的嘗試與挫折才更為驚心動魄。

回看廿世紀中期,當代的知識分子面臨的挑戰和選擇又是什麼?當大陸新左和國粹學者同時呼應極右的政治神學;當台灣的民主菁英操弄民粹訴求,或當進步人士高舉當年反共抗俄神主牌,這是新時代的契機,還是危機?知識分子是上下求索的前行者,是「意必固我」的批判家,還是為達目的、無可不可的犬儒派?

 

| 目錄 |

 

政大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叢書 序

導言:危機時刻的知識分子

「痛哭古人,留贈來者」:陳寅恪,唐君毅,隱微寫作
「痛哭古人,留贈來者」
由「驚天動地」到「寂天寞地」
「思」、「信」─與「感」
餘論:「垂空文以自見」
胡風與「胡適的風」:文學,自由,背叛
左翼自由的悖論
感性的摩羅
文學與惡的距離
尾聲:「奇異的風」
「困渡黑河」:殷海光,洪耀勳和臺灣現代主義
存在與自由
置之死地
「臺灣作家應有的哲學」
尾聲

 

| 內容節錄 |

 

導言

危機時刻的知識分子(節錄)

 

1947年夏天,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兩年,年輕的英國學者霍 布斯邦(Eric Hobsbawm,1917-2012)奉派赴德「重新教育」德國青年。在下薩克森(Lower Saxony)一處皇家獵場,他結識受訓的海德堡大學生柯塞勒克(Reinhart Koselleck,1923-2006)。兩人志趣相投,但背景和思想幾乎沒有交集。

 

霍布斯邦是猶太人,出生於英國殖民統治的埃及,在維也納成長時期見證納粹勢力興起,之後赴英國,但留在歐洲的家人多半於二戰中喪生集中營。霍布斯邦1936年加入共產黨,終生不悔。柯塞勒克來自日耳曼家庭,十八歲不到被徵召加入希特勒的青年軍。1945年德國戰敗,他淪為蘇聯紅軍戰俘,參加奧茲維茨集中營的拆除,再被送往中亞哈薩克斯坦勞動,十五個月後因重病得以被遣返。回鄉卻只見滿目瘡痍,家破人亡。

 

霍布斯邦和柯塞勒克日後都成為歐洲最重要的歷史學家,影響至今不輟。兩人的立場背道而馳,但對西方巨變帶來的浩劫同樣刻骨銘心,如何理解歷史的現代轉折成為他們畢生執念。霍布斯邦堅守左翼陣營,認為現代文明的病根在於資本主義的蔓延荼毒,唯一出路就是共產革命。相對的,柯塞勒克親歷希特勒的納粹統治以及史達林的古拉格集中營暴政,對任何奉烏托邦之名的政權都心存戒懼,更轉而思考西方的理性啟蒙思維何以導致20世紀的混亂。

 

霍布斯邦和柯塞勒克1947年的短暫交集也許僅是偶然,但從歷史後見之明看來,未嘗不充滿隱喻意義。我們不難想像,霍布斯邦對一個前德國納粹士兵從蘇俄戰俘營歸來的報導,必定半信半疑。而柯塞勒克對一個猶太裔英國左派學者教導德國青年民主自由的道理,恐怕也只是姑妄聽之。十年之後,他們各自著書立說,走向不同治學之路。與此同時全球冷戰已經開始,民主與極權的鬥爭將帶來更多災難。霍布斯邦稱20世紀為「極端的年代」(the age of extremes),良有以也。

 

在這樣的極端年代裡,知識分子何去何從?他們不能免於芸芸大眾的憂歡與歌哭,但對危機的感受尤多一層自覺。柯塞勒克如是描寫歐洲現代危機的感受:「未來敞開巨口,深不可測,我們不由自主的被吸入其中,速度之猛烈,不容一刻喘息。」1959年,他的《批判與危機:啟蒙與現代社會的病源》(Critique and Crisis: Enlightenment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Modern Society)出版,立即 引起廣泛討論。有鑒於兩次大戰的後果,柯塞勒克對西方啟蒙運動所傳播的理性與個人主義頗有保留,他對知識分子空談批判而無所作為尤其不滿。他期待回歸古典,從權威與秩序中辯證政治的意義。

 

論者多已指出霍布斯邦與柯塞勒克立論的張力。儘管全球革 命每下愈況,霍布斯邦堅持平等、解放的初衷;柯塞勒克則指出現代意識形態打著或左或右的啟蒙旗號,無非以世俗化的宗教末世論散播虚假的救贖希望。而兩人又充滿自我反思甚至矛盾的面向。霍布斯邦何嘗不理解共產主義的暴政和虛無,卻以荒謬英雄般的姿態堅持到底。柯塞勒克雖然解構啟蒙,強調多元歷史,卻每每流露保守的、「回到未來(權威)」的鄉愁。他和倡議政治神學的施密特 (Carl Schmitt,1888-1985)互通款曲,不是偶然。

 

本書得自霍布斯邦與柯塞勒克歷史對話的啟發,但將焦點轉向20世紀中期的中國。從中日戰爭到國共內戰、全球冷戰,從臺海對峙到左右分裂,從民國到共和國,從白色恐怖到紅色恐怖,無一不是殘酷考驗。知識分子陷身——或獻身——其中,其艱難處何曾亞於霍布斯邦們和柯塞勒克們?他們所思所行的複雜性也映照歐洲學者的洞見與不見。

 

準此,本書重新檢視上世紀中期知識分子——從史學到文學、 哲學,從左翼到自由、保守主義,從大陸到臺灣、香港、以及華語世界——或幽微,或昂揚,或暴烈的思想、感覺結構,以及所必須承擔的政治與倫理後果。一如霍布斯邦和柯塞勒克的例子,其中充滿偶然與必然,激情與憂懼,矛盾與惶惑。表面的左或右,前衛或保守其實不足以反映他們的心路歷程,也不必然指向起承轉合的邏輯。唯其如此,他們致力思辨的嘗試與挫折才更為驚心動魄。

 

更重要的,從當代角度重新觀察上世紀中期學術和人文的嬗變,我們不僅反省學問之道的曲折路徑,也考掘過去與現在的微妙關聯。誠如何塞勒克指出,歷史紛紛擾擾充滿變數,任何從中規畫公理公式的企圖,註定一廂情願。然而這並不意味我們無從看出可能的律動或方向。歷史的怪獸千變萬化,如果我們甚至不能感知或想像它蠢蠢欲動的威脅,大難來時遑論抵抗?

 

本書的三篇論文代表三種接觸現代——也可能是當代——危機的視角。〈「痛哭古人,留贈來者」:陳寅恪,唐君毅,隱微寫作〉討論陳寅恪(1890-1969)、唐君毅(1909-1978)大陸變色之際的去留選擇,以及因此而生的「隱微寫作」。陳為現代中國史學 巨擘,唐為新儒家佼佼者,前者留守大陸,後者出奔海外。他們都 是所謂的文化保守者,卻在非常時期展現了「被壓抑的現代性」。陳寅恪堅守「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唐君毅則宣示「花果飄零,靈根自植」。

 

耐人尋味的是,他們都選擇文學——而且是傳統視為下里巴人的說部——作為描述心史的方法。與其說這是巧合,更不如說歷史的非常時刻有以致之。「史統散而小說興」,如果陳寅恪的研究啟動余英時先生所謂的暗碼系統,促使我們跨越文史分界,找尋其中隱喻,我們是否也能從唐君毅的文學評論中找到類似的暗碼,從而了解他的思想寄託?

 

〈胡風與「胡適的風」:文學,自由,背叛〉處理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第一次大規模整肅——胡風冤案。胡風(1902-1985)自許為五四之子,魯迅傳人,也是中共早期最重要的文學評論家。胡風特立獨行,自四○年代起即與毛澤東因文藝政策發生齟齬。中共建國之後,兩人嫌隙日深,終於導致1955年的大整肅。弔詭的是, 胡風的反動罪名竟然與當時流亡美國的胡適發生關連。在毛的炮製下,共產黨的理論大師一夕之間成為右派叛徒,自由主義同路人。 胡風案的關鍵不僅在政治鬥爭的你死我活,更在傅科(Mihcel Foucault,1926-1984)所謂「真理政權」(truth regime)的辯證 ——而辯證的焦點是文學。由此爆發的「忠誠」與「背叛」的裁 判,甚至上升到政治神學層次。文學不僅是紙上文章;文學與政治實踐、思想辯難、和「原道」(原教旨?)欲望息息相關。在這一層次上,牽涉胡風事件中的人物所營造和被賦予的形象,或善或惡,就有了倫理標籤以外的深度。

 

〈「困渡黑河」:殷海光,洪耀勳和臺灣現代主義〉將焦點移至臺灣,著眼兩位哲學教授 殷海光(1919-1969),洪耀勳(1903- 1986)——的遭遇,還有他們的言教身教如何成為臺灣現代主義的知識與情感基底。殷海光是臺灣自由主義最重要的代言人,他和國共兩黨的抗爭、以及他的英年早逝,打造了悲劇英雄的光環。洪耀勳則是華語世界研究存在主義的先驅,身歷日本殖民,華北淪陷, 國民黨主政臺灣時期,卻能不改其志。

 

殷海光與洪耀勳的背景、知識譜系大相逕庭,因為歷史機緣而共事於臺大哲學系。兩人的「道」雖不同,卻因落實在五〇、六〇年代的臺灣而有了交會。在反共抗俄的歲月裡,他們各自堅守自由主義和存在主義信念。面對主流意識形態,殷寧鳴而死,洪則無聲勝有聲,各自示範語言與行動的關聯性。更重要的是,他們啟動下一個世代的知識譜系,其中尤以文學最為複雜。

 

——摘自本書P1-5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 曾任教於臺灣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著有《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 小說. 敘事》、《如何現代,怎樣文學? :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後遺民寫作》、《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寫實主義小說的虛構:茅盾,老舍,沈從文》、《現當代文學新論:義理‧倫理‧地理》、《華夷風起; 華語語系文學三論》、 《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可畏的想像力:當代中文小說31家》等。 編有《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南洋讀本》等。 英文著作包括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Why Fiction Mat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等。

危機時刻的知識分子 | 精裝

HK$100.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王德威

  • 出版社 | PUBLISHER

    政大出版社

  • 書號 | ISBN

    9786269766871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3/12/01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