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ead hole product page (4).png

香港文學雙年獎

台灣文學金典獎得主

 

  拾香紀1974-1996

 

  《拾香紀》透過連家,父母連城宋雲與十位兄弟姊妹的經歷,連家的經歷就刻畫下半部香港史。小說中主角十香細思回想連家一家每個人各種不同的遭遇,扣連著香港史上的重大事件:六七暴動、溫黛颱風襲港、香港小姐選美等……個人與社會集體記憶兩者緊密聯繫。連家的興衰起落也是香港的起伏縮影,甚至每位兄弟姊妹都各自象徵的香港一部份的特色。

 

  焚香紀

 

  「不要問我從那裡來,我遺失了的豈止故鄉?

  我逃出生天,就為了向你報訊……」

 

  時間背景為二〇一七年,更大規模的黑暗暴力尚未來臨前。《焚香紀》接續了《拾香紀》,以連家父親連城,十香戀愛的對象林佳為主角,以及其他《拾香紀》的第三代,接續描繪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後,兩地之間逐次累積的矛盾,延續著以個人作為時代縮影的一貫特色,透過小說人物的生活經歷,銳利地描繪出今日香港人在自己鍾愛的城中,如同異鄉人的感受。

 

好評推薦

 

  楊佳嫻  專序推薦

 

  香港臺灣作家齊聲推薦

  甘耀明  小說家

  何致和  小說家

  沐 羽  作家

  張亦絢  小說家

  曹疏影  作家

  梁莉姿  作家

  陳栢青  作家

  陳蕙慧  資深出版人

  蔣亞妮  作家

  鄧小樺  作家

  錢 真  小說家

  鍾文音  小說家

 

 

| 目錄 |

 

推薦序 只有香如故/楊佳嫻

 

拾香紀

連城宋雲

九傑/健

八寶

七喜

六合

五美/四海

三多

相逢

大有

 

初版後記

 

焚香紀

一:迷失金鐘

二:往返皇后大道

三:追逐中環

四:蘭桂騰芳

五:星街黑洞

六:花墟林佳

七:太子連城

八:漫遊界限

九:河內前塵

十:離恨山林

十一:戰時燈火

十二:吃喝中往返人間

十三:遊行與遊歷

十四:自由行裝修香港

十五:你看我我看你

十六:花落知多少

十七:人間出逃

十八:傷心賊

十九:不是流金其實是鏽

二十:地心探險記

二十一:忘了我是誰

二十二:在清晨五點五十八分回航

二十三:從那邊穿越到這裡

二十四:不是平行是分裂

二十五:分裂與時間

二十六:記憶自行蔓延生長

二十七:沒有回歸只有過渡

二十八:這裡和那邊

二十九:騰芳逃生日記

三十:清場與夢

三十一:孤單的遊行

三十二:夢囈

三十三:動機

三十四:死後之城

三十五:爆裂來臨

三十六:記取舊時人

三十七:召喚林佳

三十八:似是故人來

三十九:未記來時路

四    十:尾聲

 

| 內容節錄 |

 

推薦序

 

只有香如故

楊佳嫻

 

  從「拾香」到「焚香」,這「香」是「香港」,也是一縷心香,從本鄉到異鄉,傳繞不絕,如幽微指示,帶迷途者返回故地──連家一家人從廣州到香港,散往遠方或回流,奮鬥或鑽營,傷心或允諾。而貫穿了《拾香紀》到《焚香紀》,聯繫三代人的父親連城──小說內大寫的父親與小寫的父親,他曾聽到過歷史和笑。

 

  一九九七年,陳慧開始寫《拾香紀》。那時候,探索香港歷史的熱潮攀上高峰,為了做電視節目而翻查了大量紙本史料,令陳慧深度認識了自己成長的地方。出版後,小說魅力十足,收穫大批讀者,多次追印。從二〇一五年開始,陳慧用大約一年半時光,續寫連家相關人物與九七後的香港,連載完成《異鄉人》,亦即本書中所收《焚香紀》。文學以「失去」作為起點,以書寫悼念逝去的世界,本不是太稀奇的事,但是,《拾香紀》、《焚香紀》誕生較晚,和九七之前出版、表現香港歷史的其他九十年代小說不同。

 

  辛其氏《紅格子酒鋪》(一九九四)以爭取中文作為香港法定語文和六四為錨點,愛情得失絞纏著歷史的輝光與傷痕;西西《飛氈》(一九九六)以輕盈馭沉重,童話般筆法寫肥土鎮與巨龍國,人與物變改雖繁富,最後仍可能消失為輕煙;董啟章《地圖集》(一九九七)由地圖學與街道傳奇組成,煞有介事,真幻難辨,同時令讀者發現一個地方的塑成充滿因緣與機運,歷史與地理都是逐漸擴大的織物。固然,這些小說都是因為英治時期結束、邁入「新香港」而產生,是終了前回望的姿態,然而,以小說敘事來看,西西、辛其氏之作有始有終,董啟章之作則無所謂始終,陳慧寫香港,卻是以活到九七前夕的十香死後回憶構成,因為「終」,才有「始」,倒著說連家十兄弟姊妹的故事。《焚香紀》的寫作則延續了「終」並非真正畫下句點這一層意義,呼應了《拾香紀》結尾「原來,回憶,就是,愛」,分裂出魔幻時空,安頓躁動魂靈。

 

  時代動盪中連城與宋雲夫婦來到香港安居經商,他們的孩子大有、相逢、三多、四海、五美、六合、七喜、八寶、九傑和十香,性格各異,命運參差。家族擴大的過程裡,也與香港社會諸多重大時刻相合,甚至構成因果。而青年或學生義憤乃至付諸抗爭行動,歷史上多次發生,也鑲嵌著連家人的境遇。一九四八年學生要求收回港九,到廣州沙面英國領事館放火,一九六七年工潮積小成大,一九八九年維園悼念六四,二〇〇六年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運動。作為流行文化的主流產地,明星、歌曲、劇集、電影,也同樣牽動著香港人的心,和繁茂市面一同構築了香港血肉:李小龍死,翁美玲死,林黛死,劉德華和張曼玉大嶼山拍《旺角卡門》陪襯了十香對林佳的惆悵,九傑愛搭雙層巴士上層第一排因為香港大霓虹招牌宛如貼身滑過,譚詠麟在紅磡體育館連開二十場演唱會,八寶與男友在周潤發鍾楚紅《秋天的童話》開演前談分手……。

 

  與《拾香紀》大體上溫暖的情調略有不同,《焚香紀》更多刻劃人性幽黯面。三多的女兒歐陽小灰經歷凶險,幸得到小津護守。受傷的林佳受惠於連城的看顧,卻還是盜走了珍寶,和蘭桂坊長大的騰芳遠走阿根廷,假扮兄妹,編造身世,忽而中國流亡者,忽而日裔子弟,或許也可以看成是一種「迷失自我」的表現?異地遇難,騰芳輾轉終於返港,林佳卻一個恍惚就掉入「那邊」,九七未曾來到的香港,比較灰暗,比較蕭索,卻又無比親切。

 

  林佳在「那邊」遇到了無數從「這邊」穿越過去的香港人,他們究竟是死了還是作夢?「那邊」最後仍遭遇到拆樓潮,無情猛烈迅速一如好萊塢災難電影,回憶難道不是長久儲存於內心、不受干擾嗎?連在「那邊」都無法長久把痛惜的人與物握在手中?夢魂難遣,帶著遺憾,我們才會從「這邊」滑入「那邊」,想重蹈,想彌補。「這邊」的現實中,林佳是以一具睡體的型態繼續存在著,未醒的臉卻浮出微笑,彷彿預知會有在幸福中醒來的一日。而連家死去的十香在另一個時間維度中變成阿端,聯繫林佳與其他墜入分裂時空的香港人,她也是林佳未了的心事。

 

  仍活著的連城睜著眼睛看,了然一切,同時也有迷惘與無力:六合從熱血政治青年變成地產開發商,六親不認,他可以怎樣?年輕人走上街頭,他感受到自己的老邁,握拳捶打現實,摧折了也動不了高牆分毫。沮喪使他釘死了自家住房,成為名符其實的鐵屋。連城不是鐵屋裡醒來的先覺者,而是先覺者自己築了鐵屋。這又傳達了何等強烈的絕望?抑或他是以絕望反抗絕望?作為小說裡最常被提及的作家,魯迅告訴我們的並非「絕望」,而是「反抗絕望」。睡著了的林佳,和避入鐵屋的連城,他們的心神是不是剎那曾相通?

 

  二〇一八年,陳慧移居台灣,二〇一九年開筆寫《弟弟》,這部小說在台灣出版以來,得到幾項書獎肯定。與《拾香紀》、《焚香紀》合觀,其實仍強而有力透顯了小說家的關懷:歷史、城市,與活生生的人之間的關聯。重新看「連城」這個角色的名字,是否含藏了微言大義?與城相連,西西曾說香港人是「只有城籍的人」。

 

  當自閉在鐵屋裡的連城終於被發現,當牆上寫著「鐵屋吶喊」四個字終於被讀到──

 

  小灰急了,說,我們愛你呀,笨!

  連城動氣,我愛這一切。

 

***

 


 
父親連城與母親宋雲,一共有十個子女,順序是大有、相逢、三多、四海、五美、六合、七喜、八寶、九傑(後來將「傑」改為「健」),和我,十香。
 
我在十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十。
 
從四海開始,我們的名字就與連城的生意相繫─四海辦館、五美時裝、六合百貨、七喜士多、八寶製衣、九傑運輸,而十香,是一間酒家。
 
連城的生意,從橄欖開始。
 
一九四七年冬天,連城與宋雲,在廣州成親,連城廿二歲,宋雲廿四歲,宋雲是連城的表姊,是當時家裡唸書最多的一個人,至於連城,是家裡唯一一個到過香港唸書的人。一九四八年一月,二人到了香港,連城要返皇仁書院完成中學課程,日治前,連城唸到第六班,一直唸上去,就能進到香港大學。臨行前,有人將幾萬顆橄欖托給連城,來到香港之後,卻無法找到物主,連城僱了四個工人,連夜將幾萬顆橄欖醃製好,連城告訴工人,這些醃製好的橄欖叫做「原子香欖」。四個工人,三天之後,就將幾萬顆「原子香欖」賣光。四個工人是阿桂、阿好、順發、阿常,一直都留在我們家裡,只除了一個阿好。後來阿桂跟順發結了婚,還是留在我們家裡。連城再也沒有在皇仁書院上學,正式的做起買賣來,可以賣的,都買下來,吃的、用的、光看不用的,什麼都有,一買一賣,錢就賺進來。一年之後,廣州解放,宋雲知道是不會回去的了,就買了一屋上好的傢具,並且懷了孕,那是大有,我的大哥。
 
大有出生於一九五○年十月五日,當時宋雲有難產的跡象,連城焦躁難當,留產院裡的助產士將吵嚷不已的連城趕到街上。連城走過賣報紙的攤檔,發現了第一天出版的《新晚報》,連城買了一份,蹲在路邊,逐字逐字去看,最後連廣告也看完,就回到留產院,大有已經出世,母子平安。從此之後,連城每天晚上都要看《新晚報》。
 
當時的邊境已經有檢查站了,大陸那邊的人再也不能自由入境,已經進來的,也不會隨便出去。一九五二年一月一日出生的男孩就叫做相逢。

 

一九四八年連城宋雲重返香港時,住在堅尼地城,一個本來是老師宿舍的地方,那時皇仁書院的臨時校舍就在堅尼地城。後來知道在銅鑼灣的皇后運動場建新校,連城就在高士威道賃了一個小單位。只不過連城再也沒有回到皇仁書院上課,小單位沒有多少地方放貨物和工人,於是搬到銅鑼灣海傍一個向海的大單位,根據連城的說法,那個「海」,後來變成維多利亞公園,不過那已經是他們搬走了之後的事了。原因是相逢滿月之後,就染了氣喘病,中醫西醫都無法給止住,宋雲很擔心,觀音呂祖文殊藥師二郎神,全都拜過,有人帶她去求問黃大仙,黃大仙說相逢要住在九龍才好。那時候正好是連城花了一百塊港幣,讓順發的駕駛執照到手,順發就開著那部狀似麵包的福士牌客貨車,載著連城、宋雲、大有、相逢、阿桂、阿好、阿常,還有兩個小幫工,搭乘汽車渡輪,浩浩蕩蕩的在佐敦道碼頭登陸。相逢的氣喘病果然沒有再復發,之後一家人就住在佐敦道與彌敦道交界的地方,三多五美都在此處出世。
 
三多是在一九五三年的六月三日出生,之前一天是英女皇加冕的日子,到了六月三日,彌敦道上有會景巡遊,人山人海,所有交通都停頓,連城無法將宋雲送出留產院,三多唯有在宋雲的床上出世,這種狼狽的事情以後再也沒有發生過,所以宋雲最疼三多。三多剛滿月,就遇上水荒,天氣又熱,三多的皮膚就一直沒有好過,五美也有這個問題,因為一九五四年的水荒比前一年更凶,甚至要暫停供水。連城心情矛盾,之前他買入大量的鋅鐵片,水荒出現之後,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有連城製造的鐵皮水桶,連城後來想通了,他一心一意賺錢,讓三多五美買最好最貴的美容護膚品。
 
三多是在一九五三年生的,五美是在一九五四年生的,三多與五美之間的四海,卻是一九五一或是九五二年生。

 

大有和相逢的身上都有玉珮,是廣州的家人一早為連城宋雲預備好的,輪到三多,連城宋雲就覺著跟過去不一樣,家人說是「三反五反」,都沒空閒去理三多。晚上,隔著一個初生的三多,宋雲都能覺著連城睡得不穩,早上醒來,連城又總是迷迷糊糊的以為自己睡在漂流的船板上,還喊頭暈。宋雲毫無辦法,每天都在鍋裡熬黃薑。後來從廣州來了一個人,告訴連城,祖父祖母都死了,鬥死,連城聽了就發呆,呆了好幾天,也沒有睡覺,頭暈病反而好了,走去跟業主議價,要將所住的單位買下來。宋雲將身邊的金器折了現,湊夠兩千塊港幣,買下了五樓全層連天台。
 
連城每天晚上都到天台看月亮,下雨刮風的日子也是如此,從夏天到冬天。到了十二月二十四日,連城看出有點不一樣,知道是深水埗那邊有大火,於是打發順發到街上去打聽,順發一邊走一邊打聽,一直走到石硤尾去,整晚都沒有回來過,就在那裡看大火。半夜裡,連城又到天台去看了一次,擔心這樣子一直燒下去,一整個九龍都會被燒光。好不容易等到天亮,連城去找順發,一家人一整個上午沒有說過一句話。到了下午,三人回來了,順發一身污糟邋遢,不住喊餓,連城笑意盈盈,手抱一個約莫兩歲的男孩,男孩身上穿得單薄,下身是光脫脫的,他就是四海。
 
當時大有剛滿三歲,還未懂得說話,宋雲每天將大有抱在胸前,一字一字的教他:爸、媽、好、桂、常、有……四海在旁邊聽了,終於,四海是家裡第一個向宋雲叫「媽」的孩子。
 
一九五四年三月三日,「四海辦館」在莊士敦道開業。
 
由於四海辦館,連城宋雲認識了好幾個準備要上亞洲戰場的美國人,他們路經香港,在灣仔流連,他們年輕,也唸了不少書,喜歡做生意多於打仗,他們答應宋雲代她辦貨,在美國購買一些美國女人的時髦玩意,幸運地,他們都沒有死在北韓,而且很快就可以回國。同年九月三十日,五美出世。聖誕節,由美國人入貨的「五美時裝」開張,還請來了紫羅蓮剪綵。五美時裝店裡一直都掛著一張紫羅蓮抱著四海的照片,照片裡有一個好大的奶油蛋糕,二人正在吹蛋糕上的蠟燭,從那時候起,四海被抱回來的日子,就當成是他的生日。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陳慧,於香港出生、長大,受教育。從事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及小說創作多年,出版小說、散文二十餘本,小說《拾香紀》獲第五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並有多篇中、短篇小說被改編為影視作品。近年移居台灣,創作短篇小說收錄於《孤絕之島:後疫情的我們》及《我台北,我街道2》。小說《弟弟》獲得2023年台灣文學金典獎。

 

愛樹愛風,還有貓和朋友;覺得天堂應該就是朋友相伴、抱著貓在和風中的樹下閱讀。能寫作的日子心情就好。

拾香紀・焚香紀

HK$133.00價格
書到通知
  • 作者 | AUTHOR

    作者: 陳慧

    繪者: 黃仁逵

  • 出版社 | PUBLISHER

    木馬文化 

  • 書號 | ISBN

    9786263145382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3/12/20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