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ead hole product page (4).png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

OPENBOOK年度好書獎得主

嘻笑嘲諷火力全開新作

 

「即使第一本書是小說集,我也經常跟人說:其實我是寫散文的。」

 

  沐羽以犀利觀點,嘻笑反擊那些現實生活中所有人都質問過的巨大困惑:為甚麼我們那麼討厭上班?上班是有意義的嗎?值不值得?甚麼是有邊界的香港,有歷史有文化的香港?文學有甚麼用呢?……

 

  本書十篇散文,目光投向諸多宏大主題:工作、香港、城市規劃、米蘭・昆德拉、駱以軍、莎娣・史密斯……沐羽近身肉搏,幽默思索這些艱難的問題,戲謔嘲諷的筆風,使人忍不住發笑。這種胡作非為的精神,身處邊緣,也能夠自顧自的玩得很開心的反抗精神,就讓我們稱之為痞狗吧。

 

本書特色

 

  封面、內頁插畫特別邀請香港漫畫家、插畫家柳廣成繪製。

 

專序推薦

 

  唐捐

  張惠菁

 

各界好評推薦

 

  朱宥勳,作家

  言叔夏,作家

  張潔平,飛地書店創辦人

  葉梓誦,編輯

  童偉格,作家

  謝曉虹,作家

 

 

| 目錄 |

 

推薦序,〈無賴,邊界,時代的底部〉,張惠菁

推薦序,唐捐

①隔間狗屁。 

②搞掂收工。 

③斷裂常識。 

④故事貨幣。 

⑤解剖城市。 

⑥H.K. State of Mind。 

⑦敘事暴君。 

⑧喜劇頹傾。 

⑨故事接龍。 

⑩作為散文。 

參考書單。

 

| 內容節錄 |

 

 

推薦序

 

無賴,邊界,時代的底部

張惠菁(作家)

 

幾年前讀到沐羽的小說的時候,頗有一種「天哪,這人是從哪裡來的」之感。在那些文字的背後,很明顯是個極有閱讀眼界的人,出手就不一般。這有點像是看到精靈芙莉蓮去參加一級魔法使考試,在一群考生當中,她散發的氣場像個「幹練的老魔法使」。讀沐羽的小說有這樣的感覺,而他分明還很年輕。《煙街》出版後連得大獎。後來又常讀到沐羽寫的評論,也是極為不俗。

 

於是不免就想:啊,不愧是香港。那個見過世面,積累深厚的香港。但當然,不只是香港。或者更進一步說,香港不只是我們刻板印象的香港。沐羽在〈H.K. State of Mind〉這篇當中,探討了「什麼是香港或香港精神」。一般而言我們定義一座城市,會看住在那裡的人(在台灣式的定義裡,或許加上回那裡投票的人)。但是當今香港,因為特殊的緣由,定義這座城市的不只是留下的人,還有離開的人。邊界已被打開,加上了離去的向量,人群流動,「香港」不只是一個城市,也是許多人與他們離開後抵達的他方。在沐羽眼中,被帶著走的香港精神,最重要的根底不是精英文化,而是七、八〇年代經濟生產的裝配流動性,與文化的雜種,到了新的環境,還將持續發明自己。

 

沐羽的這本散文集,就有這種邊界變動的眼界。雖然他的大量閱讀,已經有可能讓他看起來像個「幹練的老魔法使」,但是這本散文集洩漏的真正絕活,是他那認得邊界變動、空隙浮現的眼界。不只他在〈H.K. State of Mind〉裡描寫香港的邊界變動。這本散文集中有三篇文論,分別分析三位作家(昆德拉、莎娣.史密斯、駱以軍),也有這樣的況味:這三位分別從哪裡起手,在哪裡撞到了變動的邊界,他看得分明仔細。〈隔間狗屁〉、〈搞掂收工〉裡,有資本主義社會和自我的邊界。〈斷裂常識〉(這篇很精彩)裡,有一些人總想把「常識」推過來套到他人身上,沐羽很chill地認出那推動邊界佔地的企圖、很chill地把那些企圖推離,讓「常識」的裂縫顯露。

 

這些文章中透露出一種不太馴服的看見,足以讓讀者如我警醒,自己日常順服與按下不表的是些什麼。沐羽的語言中所流露的情緒是低限的。他稱自己為無賴,又稱無賴在二十一世紀香港的政治裡成了痞狗(underdog)。〈作為散文〉某種程度回答了「這人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抽菸的,喝啤酒的,在天橋上撒尿的,搭火車跨越西伯利亞的,創作始於詩歌的沐羽。雨傘運動,台灣,二〇一九年的香港。昆德拉《生活在他方》裡的詩人,在革命的季節裡寫抒情詩。沐羽不同。沐羽生在這個時代,看見各種裂解和重組,他不輕易抒情,不寫太多個人生平故事。但作為無賴與痞狗而寫出的這些文章,有一種比較深,比較收的感性,比「抒情」更靠近時代的底部。

 

對於這樣的感性,我感到敬意。

 

***

 

隔間狗屁 (節錄)
 
大三那年暑假,二〇一五年,我接了份暑期實習。其實那時沒想過去打工,但學系要求我們實習過才能畢業,那就好吧,我心不甘情不願地比同學們晚了投履歷出去,結果今日你聽過的媒體比如《立場新聞》啦、獨立媒體啦、香港文學館啦、《字花》啦,全都聘到我同學了,我還是兩手空空。最後我亂投履歷去了一家政府轄下的非牟利大廈工作,那是一棟十層樓的青年中心,每天看些未滿十八歲(通常未滿十歲)的小孩亂跑。我負責慢慢走過去,叫他們安靜點,這裡還有人想安安靜靜睡覺和打手遊呢。
 
如果你想知道甚麼是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的話,這就是了。這鬼地方離我家兩小時車程,我每天九點準時來到辦公室打卡,打開Email確定一如既往空空如也。其後我開始剪報,主管交給我的任務是每天去搜尋一下有沒有媒體報導過這棟建築,想當然不可能有,於是她就叫我印些有意義的新聞出來湊成一份文件。就我所知直到我離職那天她都沒看過。
 
早上搞定這事後,十一點我會跟實習同事們巡邏這十層,意思是先到地下抽根煙轉兩場珠,然後散步到中午,吃完午餐後回到位子上打手遊,偶爾看看書。可能會有電郵吧,但急件不會寄給我,我隔天再看。那個暑假,我賺得比所有同學都多,我拿錢去刺了兩個青,左手右手。


畢業後我陸陸續續去過不同辦公室,能接受兩手刺青的工作也不會正經到哪去,於是通常不會像這個青年中心一樣全是隔間,大部分是一張桌子坐四到六個人。而這些工作也沒有餘裕能花錢請你剪報,你得把皮繃緊每天準備解決一大堆麻煩,小至回信說收到,大至幾百萬的補助,全部人都得擰成一團把工作搞得像解謎遊戲。這些公司講求KPI,講求效率,又或如我有位老闆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這有甚麼意義嗎?值不值得?」我也不算很知道,但是以適當的效率去執行老闆的意志(意義)就等於工作的目的。以上大概就是我這十年來學習到的事。

 

 

關於效率,沒有比在實習時期待過的辦公隔間更有代表性了。那時我擠在一個小空間裡,前後左面都是隔板,右邊剛好是面牆的走道,主管坐在我後面可以隨時站起來看我有沒有在好好工作。但由於我沒有任何工作,每當聽到她站起來時我就假裝檢查Email。廣東話叫這扮工,相信是我所有同齡朋友共有的經驗。社會學者薩瓦爾(Nikil Saval)的著作《隔間》(Cubed: A Secret History of the Workplace)研究的,就是這個分隔人類的狗屎是怎樣誕生的。
 
辦公室的歷史能回溯到近代的記帳房,一直到十九世紀在美國漸漸成型,並在一九五〇年代迎來了爆發期:戰後、嬰兒潮、摩天大廈、八〇年代經濟奇蹟等等,當然最重要的是白領征服了藍領,大家都不想去工廠勞動,同時又想去管勞動的人,白領的黃金年代從此誕生。在美劇《廣告狂人》(Mad Men)裡就能略窺一二。
 
不過早在二十世紀初期,辦公室文化早已萌芽,包括辦公室政治啦、為了升職弄小動作啦、各自搞小圈子講壞話又一起討厭老闆等等,全都是辦公室的悠久傳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傷患,原來再早一點點,十九世紀各地的記帳房早已催生出坐骨神經痛、近視、精神衰弱等問題,當然還催生出不想再打工了的《白鯨記》和《錄事巴托比》。後來,《隔間》就記載了一個名為普羅帕斯特(Robert Propst)的發明家想要改善辦公室的痛苦狀況,而他提出來的解決方案名為「行動式辦公室」(Action Office)。
 
讓我們來看看對於行動式辦公室的描述:「大部分的辦公室設計考慮的都是如何將員工固定在辦公位,而『行動式辦公室』考慮的卻是如何讓員工『運動』起來。普羅帕斯特多年來思考著人類環境改造學,他認為身體的運動有助於白領工人腦子的運動——那無休止的充滿創造力的腦子的運動,兩種運動旗鼓相當。『行動式辦公室』的廣告中,員工始終處於運動中;廣告裡的人們很少坐著,而即使坐著時,也展現出一種『隨時而起』的動態。」

 

聽起來是不是很棒?那我們來看看行動式辦公室的廣告(見下頁圖):
 
如果你是一個採購或財務部的主管,又或是在玩辦公室經營遊戲,你會怎樣處理這個設計?可想而知,首先不會有雜誌架,請努力工作不要偷懶。增加員工心情度的擺設放在辦公室中間輻射快樂度出去就夠了。還有擺放位置,怎麼可能會這樣浪費空間?其後,行動式辦公室的善意很快就被磨滅掉,成了一堆實用取向的直角,擺放方法如左頁圖:
 
誰敢無緣無故站起來啊?這玩意叫隔間農場(Cubicle Farm),我大概就是坐在左後方那種角落打手遊。在一九九八年時,光是美國就已經有四千萬人在這種「行動式辦公室」裡失去行動能力。普羅帕斯特說:「不是所有組織機構都足夠智慧和進步,許多庸人占著管理者的位置,他們只知道採購一模一樣的辦公設備和家具,然後打造出令人極其難受的環境。他們搞出了一些小得不得了的隔間,然後把人們塞進去。那是些毫無生氣,像老鼠洞一樣的地方啊……」說了這話兩年後他就死了,恭賀新禧。
 
這些老鼠洞所對應的是效率,如果玩過像《雙點醫院》(Two Point Hospital)等等的經營遊戲大概就能理解了:最便宜的成本、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大的效益。而辦公室也是如此,關於管理學最有名的就是泰勒(Frederick Taylor)的論述了,以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去算效率:「為了保證所有工人都能最快最有效地工作,他雇用了專人用秒錶給每個工人的每項操作計時。觀察結束後,泰勒對每項工作進行了分解,然後給分解後的每個模塊設定一個標準速度。」想想看你上班時主管在隔壁拿著秒錶,算你要在三分鐘內回覆一個電郵吧,前提是有這麼多電郵要回的話。
 
泰勒的做法並不只是為勞動進行細分,畢竟流水線早就發明了,兵馬俑和金字塔也是流水線蓋出來的。泰勒所做的,是讓雇員屈服在一個體系之下,而這個體系的目的是「強制地提高效率」。而這後來就衍生了管理層的出現,畢竟,如果沒人管理的話哪有員工想這麼慘呢。後來,為了妥善提高效率,出現了惡名昭彰的人力資源部(human resources),以及發現只管一味鞭策勞工會產生反效果後衍生出來的「同樂日」、員工旅遊、尾牙等等以為能夠維繫關係的東西。其實所有人只想回家躺平。

 

很多事情,其實都是管理階層的自說自話,甚至可以說是一廂情願。隔間和效率是一脈相承的,以及所有管理層都想有自己的房間,方便在裡頭發號施令。然而,這就出現了一組矛盾:如果事實的確是這樣,為甚麼有那麼多人可以躲在隔間裡玩手遊上社交媒體發廢文?為甚麼效率至上的思維已經一百多年了,我們的工作還是這麼低效?當然,最主要的是:為甚麼我們那麼討厭上班?
 

 
上班是有意義的嗎?值不值得?我老闆問的這兩個問題剛好切中核心,說起來我這幾任老闆全部或多或少都碰過些哲學,總是能問到些上班本體論的問題,往往令員工們大惑不解。當然,上久了班就會慢慢摸索出自己的哲學,但對於職場新鮮人來說,這些問題就指向老闆本身。相信不少朋友都碰過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在幹嘛的管理層,就像我實習時的主管,令人不得不問出:到底你在管甚麼?
 
社會學家格雷伯(David Graeber)在二〇一三年時發表了一篇名為〈論狗屁工作現象〉(On the Phenomenon of Bullshit Jobs: A Work Rant)的文章,後來反應熱烈,Email都被炸爆了。導致他決定收集這些來信再加以思考,在二〇一八年時擴寫成《論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 A Theory)一書,專門探討這個現象。以書中的定義來說,狗屁工作即為「完全無謂,不必要或有危害,甚至連受雇者都沒辦法講出這份職務憑甚麼存在,但基於雇傭關係的條件卻覺得有必要假裝其實不然,這種有支薪的雇傭類型就叫狗屁工作。」
 
在這裡,有必要為「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和「屎缺」(Shit Jobs)做個區分,屎缺是些爛工作,通常工資很低但是有意義的。比方說是出版社編輯,《隔間》一書更把出版業的屎況追溯到一九三〇年代:「圖書出版業比其他大部分辦公室環境來得惡劣,因為這裡培養出一種『虛假的高雅氣質,許多員工在這樣的氛圍中自我欺騙,看不清現實。』哪怕在此行業中『大部分辦公室員工的收入很糟糕,』並且『常常要免費加班』。」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沐羽,來自香港,落腳台北,寫小說散文評論。著有小說集《煙街》,散文集《痞狗》

 

獲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首獎(小說組)。散文入選《九歌111年散文選》

 

香港浸大創意寫作學士,台灣清大台灣文學碩士,不想讀博,感謝問候。

文章見網站:pagefung.com;讀書筆記IG專頁:不搞掂讀書會。

 

| 繪者簡介 |

 

柳廣成,漫畫/插畫,動畫創作者。童年成長於日本京都,深受當地漫畫文化影響,返回香港定居後持續創作,現定居台灣。

 

在台灣出版漫畫有《北港香爐人人插》、《被消失的香港》、《報導者事件簿001》、《緬甸. 最後一搏》;於歐洲出版漫畫有〈FantaisieOrdinaire》、K Cube Eseape: Paradox》 。部分作品有海外譯本.

 

人圍第14屆金漫獎年度漫畫獎。

 

柳廣成慣以鉛筆作畫,個人風格明確,藉由筆觸強調氛圍,探索以漫畫作為表達媒介時的可能性,並嘗試解構重組「漫畫」。樸實的筆觸裡帶有強烈的情緒變化。

 

痞狗

HK$127.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沐羽 

  • 出版社 | PUBLISHER

    木馬文化

  • 書號 | ISBN

    9786263145887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4/02/17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