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ead hole product page (4).png

在移民潮與三年疫情的洪流下,文字記錄總趕不上職人的消逝速度。《誌 HK FEATURE》花兩年時間 詳盡記錄「香港職人」,記錄這三年間無聲消逝的老師傅與工廠、隨時代更新技藝的後人,在城市中努力求 存被遺忘的老派職人⋯⋯他們面對迫遷、後繼無人、缺乏支援,不論是協義興繡莊林美倩、字體師李健明、蒸 籠篾匠呂明,還有電影道具師及特技人,每一個職人緊守崗位在時代中掙扎,職人們體現了香港自強奮發 求變的智慧與韌力。

 

全書記錄25名香港職人,分成「香港祭祀」/「香港開檔」/「香港味道」/「香港修維」/「香港電影」五部分, 兩百多頁的精美插圖、攝影與訪問內容,記載了時代的光輝。香港職人,也就是我們的香港精神。

 

| 目錄 |

 

第一章|香港祭祀

第二章|香港開檔

第三章|香港味道

第四章|香港修維

第五章|香港電影

 

| 目錄 |

 

香港祭

執骨師第三代鍾家樂——塵歸塵土未必歸土

花牌設計師蔡榮基——在時代巨輪穩中求變

喃嘸師梁俊——溝通陰陽 生死兩安

 

香港開檔

半世紀報紙檔檔主鄺德星 —— 紙微報薄 只是近黃昏 

勇利行李展韻鑑物三十載——夜冷鋪輕撫時代的特寫 協義興繡莊林美倩——冬暖夏涼 念絲棉被的溫度 

善美影室林國盛——夕陽照相館 等待相聚一刻

船廠第三代傳人區世傑|百年船業——靜看風浪與興衰

李氏李健明傳承李漢招牌墨寶—— 同姓情誼繫於「字緣」

歌女佩文、蘭姐——廟街民間歌廳 告別豔陽天

手雕麻雀師傅張順景——每一刀也是用血汗、生命和回憶去刻劃

旗袍裁縫殷家萬——錦袍綴家 繡巧冠萬 縫紉黃金歲月

傳承大戲棚吹糖技藝鍾彩雲——多彩多變 但求一笑

 

香港味道

古法家香臘腸第二代傳人周錦鑾——為圖一口鬆化 手工臘腸的油、甘、潤

順德粵點大師譚國景——一字記之曰心 廣東手工點心

鋼竹蒸籠廣粵篾匠呂明——從「自生」到「明生」蒸出來的手藝生意

豆品師廖翠堂——慢磨歲月 碾出豆香與記憶

何家獨守秘方——金寶冰廳何楚華 絲襪奶茶 點滴在心頭

 

香港味道

古法家香臘腸第二代傳人周錦鑾——為圖一口鬆化 手工臘腸的油、甘、潤

順德粵點大師譚國景——一字記之曰心 廣東手工點心

鋼竹蒸籠廣粵篾匠呂明——從「自生」到「明生」蒸出來的手藝生意

豆品師廖翠堂——慢磨歲月 碾出豆香與記憶

何家獨守秘方——金寶冰廳何楚華 絲襪奶茶 點滴在心頭


 

香港維修

巷口鐘錶修理師馬靖——忠記古董錶 父蔭下承傳

跑鞋照補 牛骨補鞋匠蘇永權——承舊啟新 一針線以外變則通 

新藝城傘王邱耀威——四十載留傘亦留情

 

香港電影

龍虎武師老行尊劉允——紮馬練功 不怕捱打做下把

電影道具師張偉全——心不死在低谷精益求精

擬音師余家祿——造聲魔法 擬聲的無窮宇宙

 

| 內容節錄 |

 

序言

留守到最後的「香港魂」

 

詠春師傅葉問臨終前拍攝自己打木人樁,記錄一招一式。在走馬看花的城市,記錄技藝、功夫,難道只能靠自己?

 

《HK FEATURE》以「記錄香港」為創辦宗旨,大時代在前,在香港履行這個任務,殊不容易,因為記錄的速度永遠不及消失快。《香港職人》的概念源於一位年輕記者廖俊升(阿升)。2020年底,阿升向我提議不如做「香港職人」的專題,我覺得未嘗不可,職人手藝蘊含一座城市的精神,少了職人的精神,城市只剩空殼。偏偏香港對於職人技藝、精神的記載,不夠重視,亦有欠系統的紀錄,比台灣、日本遜色多。

 

當談及「香港精神」,文化界往往從大眾娛樂、中產品味或殖民建築分析戰後幾代人的「精神」。由同舟共濟的小漁港變成國際大都會的道路,香港的庶民職人總是缺席。他們掌上的技能,匯集中西、大江南北之大成,是戰後幾代人的心血,更是中華文化的大寶藏。

 

| 在流動中記錄 |

 

每有老店結業,有市民排隊懷緬一番,此舉或會被評為「瞻仰遺容」。可是,一直以來老店職人的手藝、歷史文化與傳承的困難,有沒有「被看見」?香港的後人能否閱覽職人的歷史?倘若不想後人對香港文化流於「打卡」消費,第一步是先記錄下來,為後人BackUp。

 

2021年筆者留在日本,遇上「港迷」插畫師小野寺光子,她成了《香港職人》另一個推動者。她跟我一樣,隔岸看著香港地道小店被疫情蹂躪下逐一黯然退席,實在心有不甘。小野寺勉勵我,趁消失之前應好好記錄香港,發揮記者的專長,記錄的最好時候就是今日!而不是明天!當時我帶著一股勁回家埋首草擬大綱,膽粗粗決定印一本《香港職人》。

 

兩年間,編輯、記者與受訪者也在「流動」的狀態。有受訪者與記者已移民英國,年事已高的職人失去聯絡,亦有老店瀕臨結業。兩年後的今天,不少職人跟記者說會留港撐到最後,盡量將手藝、精神傳給下一代;有些「宗師」仍深信今日步入黃昏,只要後人尚存,飛龍總有一天會再躍動起來。

 

「職人」堅持保留傳統的手藝,但始終需要面對時代的變遷。苦練十年技藝方有所成,在事事求快的年代,誰有耐性守住這門技藝?更需要面對的是,職人守住的事業已失去商業生態去支持:紙媒衰落,報紙檔的報紙自然稀少;新一代不重視祭祀,移民潮不絕,訂造花牌的數目自然減少;佐敦海旁填到九龍站,在內街已看不見海岸線,又何來有外來舶的客人埋岸買旗袍?

 

| 期望「香港職人」能成為民間保育項目 |

 

香港政府重視非文物遺產(非遺),近年的確投放了大量資源去保育。據2023年立法會文件公布,2018年撥款三億元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至今共資助92個項目,總資助達8,500萬元。可是,政府並未有為非遺的職人、老行尊與行業作詳細的統計。製作《香港職人》之後,記者才知道目前職人的狀況與數字,均靠行内口耳相傳。今日很多非遺的「宗師」已不在世上,政府於2018年匆匆在網上辦「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並將480項香港非遺數碼化,只能嘆一句為時已晚。

 

《香港職人》全書記錄25位職人,內容偏於職人的口述歷史,有助後人追尋手藝承先啟後的軌跡。希望《香港職人》獲各方的支持,可成為民間的保育項目,讓我們抓緊時間製作第二、三本《香港職人》。在此,感謝默默為香港付出的職人們,為這座城市注入勤儉不屈、兼容多樣的靈魂;也承蒙每位採撰、攝影記者的厚愛,靜心等待第一本《香港職人》的誕生。獨立出版,萬事起頭難,確是需時。這本書結集三代「香港記者」的報道,也算是傳承的最好見證。

 

主編關震海 

2023年10月19日

 

 

誌傳媒 | 香港職人

HK$228.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主 編 關震海

    責任編輯 黎美霞

    書籍設計 Chris Wong

    封面繪者 麥東記

    校 對 黎雅麗、劉白

    統 籌 唐嘉韻

  • 出版社 | PUBLISHER

    誌傳媒

  • 書號 | ISBN

    9789887512462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3/11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