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書是逾八十高齡的作者傾十年之心力而完成的一部權威性的鄧小平傳記。作者不僅閱讀了大量的當代中國檔案,特別是中國過去十五年公開的歷史材料,而且由於其人脈關係得以深入廣泛地訪談了鄧小平子女以及諸多不同背景的中國高層及其子女、秘書等。作者曾在多屆美國政府擔任東亞事務顧問,並曾以學者身分在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任職,這些經驗使得他對《鄧小平傳》的寫作既有社會學學者的專精,又能超越學院的限制,而從政治經驗、政治智慧的角度理解鄧小平的政治實踐。作為真正的中國通,他對鄧小平的把握既能入乎其中,又能站在中立、客觀的學術立場上而出乎其外,讓讀者全面而深度地把握鄧小平及其整個改革開放時代。

 

| 目錄 |

 

地圖 1980年代的中國

香港中文版序

香港中文版出版說明

前言 探尋鄧小平

導言 這個人和他的使命

 

鄧小平的背景和經歷

第 1 章 革命者、建設者、改革者:1904–1969

 

曲折的掌權之路:1969-1977

第 2 章 從放逐到返京:1969–1974

第 3 章 在毛澤東手下整頓秩序:1974–1975

第 4 章 在毛澤東手下規劃未來:1975

第 5 章 在毛時代終結時靠邊站:1976

第 6 章 在華國鋒時期復出:1977–1978

 

開創鄧小平時代:1978-1980

第 7 章 三個轉折點:1978

第 8 章 為自由設限:1978–1979

第 9 章 蘇聯和越南的威脅:1978–1979

第10章 向日本開放:1978

第11章 向美國敞開大門:1978–1979

第12章 組建領導班子:1979–1980

 

 

鄧小平時代:1978–1989

第13章 鄧小平的治國術

第14章 廣東和福建的試驗:1979–1984

第15章 經濟調整和農村改革:1978–1982

第16章 加快經濟發展和開放:1982–1989

第17章 一國兩制:臺灣、香港和西藏

第18章 為軍事現代化作準備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鄧小平時代的挑戰:1989–1992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第21章 天安門悲劇: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第22章 站穩腳跟:1989–1992

第23章 鄧小平時代的終曲——南巡:1992

 

鄧小平的歷史地位

第24章 轉型的中國

鄧小平時代的關鍵人物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全體會議:1956–1992

註釋

索引

 

| 內容節錄 |

 

香港中文版序

傅高義

 

我寫這部關於鄧小平的書,心目中的讀者首先是西方讀者。作為 一個研究中國事務長達半世紀的人,我深知如果中國人和西方人能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係,世界的未來會變得更好,而這又要求雙方達成更深的理解。在哈佛大學做了幾十年研究中國的教授,我也感到自己有一份特殊的責任,不僅是教育哈佛學生,也應當致力於教育普通的西方民眾,因為和美國其他大學一樣,我們所得到的支持也來自大學 以外的廣大公眾。

 

2000年我從哈佛退休時,決定專注於研究在我看來對理解今天的中國最為關鍵的問題:1978年後中國轉型的性質;究竟是哪些力量在推動這場變革,又是哪些力量在抵制這場變革。成百上千萬的中國人在這場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中扮演了角色,但處在所有變化中心的人物是鄧小平。因此我盡了一切可能的努力去瞭解他所面對的問題的性質,以及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協調各種不同的力量去達成那些不同尋常的變化。

 

鄧小平沒有留下可資史學家利用的私人檔案,很多重要決策也未公開。因此,研究鄧小平,研究他如何作出決策,以及他究竟做了些什 麼,比起寫其他人的傳記要做更多的工作。我利用了能得到的一切文獻,包括已公開的資料如《鄧小平年譜》、《鄧小平文選》和各種官方出版物,並對高級幹部的子女和曾在鄧小平手下工作的年輕幹部進行了訪 談。我也閱讀了與鄧小平共事的高層官員的紀念文字,使用了外國政府 公佈的文件,以及會見過鄧小平的外國人的紀錄。我還感到有責任盡可能運用我在哈佛多年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特殊機會,去理解鄧小平及其時代。我也有機會訪問一些其他外國人不容易接觸到的西方官員。

 

幸運的是,我這本書得到不少好評,尤其是來自那些對鄧時代的中國有深入瞭解以及有幸見過並瞭解鄧小平的人。但是,也有一些外國評論家認為,我對鄧小平太客氣了,對他在毛澤東手下做過的一些事,對他在1989年6月對示威者的鎮壓,對他拒絕給民主化改革更多支持,我 應當有更嚴厲的批評。然而我相信,細心的讀者應會看到我確實討論了所有這些問題,並且為許多對鄧持批評立場的人提供了有助於他們理解 鄧小平言行的事實依據。我也確實講述了鄧小平批評者的意見和他們批評的理由。但是我相信,盡量理解鄧小平為什麼做了他所做的一切,是一個研究鄧小平的學者的職責。

 

在計劃出版這本書時,我並沒考慮出版時機,我打算寫完之後就出 版。不過我認為它的出版時機還算幸運。假如在天安門事件後的最初幾年出版,很多西方人對鄧小平的敵意會使他們難以用超然的態度去看待鄧為已發生的變革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從1989年6月4日至今,二十多年過去了,我相信大多數西方人對天安門事件有了足夠客觀的態度,使他們願意思考鄧的歷史作用,就像我所做的嘗試一樣。

 

儘管這本書主要是為西方人而寫,我依然樂見中國和世界各地的華人讀者對它有興趣。我從31歲開始研究中國,許多有見識的中國人與我分享了他們的經歷與認識,使我受益匪淺;但我本人對書中所講述的事 件,卻沒有他們作為過來人的那種親身體驗。中國有句俗語叫「旁觀者清」,意思是局外人有時可能比當事人更為客觀。很多有過痛苦經歷的中國友人向我坦承,作為事件的當事人,他們難以做到客觀,所以很想聽 聽從事學術研究的局外人盡量以持平的立場提出的看法。很多喜歡網上 閱讀的中國友人意識到,網絡上不斷重複的很多事情未必可靠。我希望我對1978至1992年發生的事情盡量做到客觀,盡可能排除各種謠傳,採用信實的材料,我希望我的這一努力將有助於海內外中國人盡量客觀地理解中國的發展。

 

中國國內的現狀尚不成熟,使中國學者還難以寫出一本客觀全面的研究鄧小平的著作。他們中有很多人比我更瞭解鄧小平生活與工作的方

 

方面面。我希望在中國大陸的學者未來寫出這樣一本書之前,我的書能有助於中國讀者客觀理解中國的改革開放。我在書中記述了鄧小平的積極貢獻——他努力讓所有中國人過上富裕生活,維持與其他國家的良好 關係,大力削減軍費,增強法律的作用,擴大普通民眾公開表達意見的 機會等;我希望這對致力於改善中國人的生活、維持中國與外國良好關係的人們有所助益。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傅高義  Ezra Vogel (1930—),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學榮休教授,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精通日文與中文。1958 年獲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1967 年任哈佛大學教授。1969 年出版其第一部中國專著《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廣東》(Canton Under Communism);二十年後,出版了第二部專著《先走一步:改革開放中的廣東》(One Step Ahead in China: Guangdong Under Reform),被認為是瞭解中國及其改革開放的重要著作。1979 年他關於日本經濟崛起的著作《日本第一:對美國的教訓》(Japan as Number One: Lessons for America) 作為學術暢銷書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

 

鄧小平時代 | 傅高義 | 平裝繁體版

HK$210.00價格
數量
  • 作者 | AUTHOR

    傅高義 Ezra F. Vogel

  • 出版社 | PUBLISHER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書號 | ISBN

    9789629965389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12/05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