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資料同理心:飛奔的資料科學如何變成「易讀好用」的人類新資源?

Data: A Guide to Humans

 

它不僅改變了我們知道什麼,也改變了我們知道的方式

大數據資料是人類最重要的新資源。它不僅對企業很重要,對每個人也很重要。這種新資源能讓我們對世界的方方面面、這個星球和整個宇宙產生新的認知。

和歷史上的其他技術革命一樣,我們對大量資料的結果了解得越多,就越了解我們自己、我們的世界以及如何改變它。然而,這種寶貴的新資源目前還沒有被充分利用、甚至被濫用或完全被忽視。

當前資料科學及延伸的數據分析正蓬勃發展,但有個大問題是我們反而忘記了人性──「構成資料的人」、「使用資料的人」以及「期望了解結果的人」三者之間經常存在鴻溝。在資料數據化的世界中,同理心是一種強大的聯絡工具,將我們對資料的理解從純粹的技術實踐提升到可以為人類做出持久和重要貢獻的東西。

本書源於兩位作者過去10年從事資料數據工作的經驗,以及資料同理心的講授和研究,內容包含他們與數百位跨領域資料科學、數據工程與數據哲學實作者合作得到的見解。本書將呈現良好和不良的資料使用與設計行為示例,也提供我們思考和處理資料的新方法及練習。

資料非常重要、非常有價值,
而我們卻常亂搞一通

  你是否發現以下類似情境:
  ★ 深諳資料科學及其技術的人,「不太在乎其他部門的人」(因為他們不懂)
  ★ 經理人會希望技術部門人員「總之就是按照吩咐去做」
  ★ 每天都要處理龐雜形式的資料,卻懷疑海量資料帶來的「新工作」是否帶來進步與效率?
  ★ 恨透了組織內部某種檔案格式,因為它既醜又難用。

──當科技愈聰明,算力愈強,資料也就更可能被誤用與浪費。
資料科學家+人工智慧實作者 聯手解決當世「資料不適症」

資料是人類最重要的新資源,它能為我們人生的所有面向帶來洞見──甚至關乎地球與宇宙。資料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知識,也改變了我們獲取知識的方式。如同過去多次科技革命那般,資料的價值能精進我們作為人類的存在,且程度可能更勝以往。

本書能幫助你瞭解如何正確運用資料、告訴你資料為什麼重要、以及現在企業與政府如何使用資料。本書以極具說服力的方式說明了同理心何以是理解資料的關鍵。提升對資料的理解能為你的事業、人生、甚至整個世界帶來持久而重要的貢獻。

 

| 目錄 |

 

前言 
本書用意 
導讀 
氣候危機 
演化知識論體系 
深入資料 
深入同理心 
深入觀點
交給各位 

附錄一:給科技建構者的深度技術案例
附錄二:給資料旅程初心者的資料擘劃指南
致謝

 

| 內容節錄 |

 

氣候危機 
 

 

有鑑氣候危機情況緊急,筆者認為有必要以此作為本書的敘事框架。我們邀請讀者透過反思,發揮同理心來關照那些屈居弱勢的萬物,以及正在或將要受到氣候危機影響的所有生靈。筆者知道必須直截了當點出這項議題,因為人類在往後十年間的所有舉措都會為氣候變遷和生態崩潰帶來影響。

 

這是我們還能力挽狂瀾,避免狂亂天候導致毀滅,並如氣候科學專家所預測的,使所有行星系統受牽連的最後十年。我們相信這項任務涉及所有人。或許,親愛的讀者,若剛好在科技圈工作的你們能創造最強大的影響。

 

觀點很重要:星球的臨界點

 

人類居住在這個絕無僅有且資源有限的星球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迷失在各式活動中而不曾望向天空(不過現在光害嚴重——尤其倫敦這類城市——能見度也不好)。我們失去了與自然的連結,也看不清自身的處境。我們沒有時間去意識宇宙有多麼浩瀚,而我們相較下又有多麼渺小——但同時,又多麼特別。本段落是要鼓勵讀者練習以一種不同且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待地球,練習以外人的眼光讚嘆它,再次覺察我們棲身的這個藍色小星球的美麗與脆弱。

 

我們能將外部觀點延伸到什麼程度?

 

天體物理學家常常被問到宇宙間是否還有其他「文明」或生命。一定有。宇宙如此浩瀚。然而,在這個脈絡下,比較罕見的會是人類這種「有意識」或是所謂「有智慧」的生命——這是假設人類文明是有智慧的文明(筆者存疑)。

 

某些研究指出,我們尋找不到其他「有智慧」的文明的原因之一是「有意識」的生命活不過自身摧殘。

 

能夠理解物理定律、製造跨星球溝通科技和交通科技的文明,它在發展過程中肯定會面臨一項挑戰:追求先進科技的同時,要如何不耗盡生態資源。當該物種用盡其星球上的一切資源時,就可能無法通過這項考驗。

 

我們可以把這類文明比喻為病毒。攻擊人體的病毒沒有群體策略,也無法在下一次行動之前探討和計算後果。病毒的運作方式與超生物體(superorganisms)不同,它們只會運用人類宿主的所有資源來自我複製。這種擴張會把宿主逼到精疲力盡的地步,如果沒有受到阻止,它最後將殺死宿主(試想未受醫療處置的愛滋病毒或伊波拉病毒)。這意味著病毒本身的存在也會受到損壞。因此,除非病毒在殺死原宿主之前轉往其他宿主,重新開始整個過程,否則它將無法存活。如果沒有宿主可以感染,病毒就會不復存在。

 

延續這個比喻,一個行星文明若像病毒般使用一切資源,當宿主星球毀滅將至時,它就會迫切尋找另一個星球來移居。原理是,宿主的生命和資源有限,而病毒沒有及時停止擴張。

 

氣候危機與人類賴以維生的自然資源枯竭的情境,是否令人聯想到火星殖民和伊隆.馬斯克(Elon Musk)?

 

在本書撰寫當下,移居火星的實際可行性——尤其是對大眾,而不是只對少數特權階級而言——仍然很低。再者,在摧毀地球後「逃離」地球前往下一個「受害星球」甚至無法與病毒的行為相提並論,因為病毒不為其行為負道德責任。這種行為會為人類留下很不光彩的名聲——這還只是婉轉說法。

 

關於人類(或說某部分人類)是怎麼開始擁有意識,而意識經過多長時間才出現於地球的,衍伸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我們無意深度討論此問題,而是要著重於發揮覺察力、理解力,並運用科學知識來展開一場想像之旅,從可觀測到的宇宙邊緣,通往到我們的家:地球。著眼於大局有助我們以新觀點思考自身問題。請利用這個機會記住我們在宇宙中以及生命歷史中的位置。劇透一下:人類才剛來到地球,但已經快速改變了數百萬年演化而來的樣貌。

 

我們在回家的路上能看見宇宙的纖維絲狀結構。宇宙網——請見圖4,一張圖能勝過千言萬語——其中有不同星系系統聚集,隨著暗物質(dark matter)的軌跡,呈現複雜的階式架構(hierarchical  structure)。這些纖維絲的長度通常是兩億光年,而寬只有兩千萬光年。它們會連結,之間留下巨大空洞。當這些纖維絲交會時,會出現另一組由星系團與小星系群所組成的龐大架構:超星系團(superclusters of galaxies)。

 

隸屬於室女座超星系團(Virgo supercluster)的本星系群(Local Group)是我們的星系銀河系的所在。銀河系是典型的螺旋狀星系,它與周遭的另一個螺旋,即肉眼可看見的仙女星座(Andromeda),十分相似。我們與其他五十個(或超過五十個)矮星系共存於同一區域。

 

從銀河系的一端旅行至另一端要花上十萬光年。我們趕緊起身前往銀河系中的其中一個旋臂:獵戶臂(Orion Arm)。途中,我們會見到一些恆星。銀河心有超過三千億顆恆星。

 

拜「重力微透鏡」(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技術所賜,現在我們知道行星繞行恆星是規則而非例外。據估計,銀河系有超過一千億個行星系統,但我們感興趣的是繞行某顆恆星的行星系統,這顆非常典型、屬於G型星的恆星,即俗稱的太陽。

 

地球是從太陽起算的第三顆行星,大約在四十六億年前形成。它承載生命,而就我們目前所知,這是宇宙中是很獨特的特徵。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在四十二.八億至三十七億年前地球形成之後不久出現的。生命有許多型態樣貌,而人類只是其中的微小變體。在你查閱人類在親緣關係樹(phylogenetic tree)中的位置後,你會發現自己又更渺小了。儘管渺小,我們擁有意識。某些人能創造藝術和科學。雖然有些人堅稱人類是「有智慧」的物種,在一探本書將揭露的事實後,我們可以再重新想想這點。

 

假設從宇宙邊緣以光速(每秒299,792,458公尺)旅行,我們需四百六十五億光年才能抵達地球。

 

動輒數十億光年計。這是因為宇宙很巨大。它有大約一百三十七億年的歷史,容納超過兩兆個星系,其中有星球,或許也有生命。

 

人類活動與地球

 

人類活動不曾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只消查閱每次人類聚落「征服」新領地後的當地物種數量變化,就能明白這點。不過,歷史上仍有某些社會成功維持了與周遭環境的某種平衡,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對生態系統之間精細的連結具備深度知識,或是他們體會到這種環境平衡的助益,抑或只是瞎貓碰到死耗子。這些社會不是當今主宰世界經濟或生活方式的社會,而是最後僅存的少數原住民族。他們無助地看著周遭熟悉的一切凋零而無計可施。現在可能是我們向他們學習如何與環境相處,過著與大自然連結的簡單生活的最後機會。        

 

二○一七年的資料顯示,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全球平均大氣濃度已達405.5 ppm。07上次出現如此高的濃度是三百萬年前,當時地球處於上新世中期,氣溫比現在高出攝氏二至三度。相較之下,一七○○年代中期出現工業革命之前,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濃度大約是280 ppm。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菲爾.哈維 Phil Harvey,
在英國多塞特郡長大,並於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取得人工智慧學士學位。他從事的大多是資訊產業工作,從地板下配線、電腦建置、到十五年的程式設計職涯,其中五年身為新創公司的技術創辦人暨技術長。菲爾是一項認證專利發明人,目前並擔任微軟公司的資料與人工智慧雲端解決方案架構師。

諾莉雅.希門尼斯.馬丁尼茲 Dr Noelia Jiménez Martínez,出生於阿根廷,天文物理學家。她曾在倫敦擔任資料科學顧問,與多家大公司與各種中小型企業合作,也曾在歐洲的數間大學擔任天文物理學研究員,並在Unbound 出版社擔任資料科學與天文科學主任。她在拉普拉塔大學取得了應用於星系形成與化學演化的計算天文物理學博士學位。她利用空閒時間探討如何用運人工智慧的解決方案避免氣候與生態的崩潰。

| 譯者簡介 |

田詠綸,
外文系畢,曾任文件、影視翻譯社編審,字幕譯作散見HBO與Discovery頻道。喜愛散步、閱讀、學舞。譯著有:《思考外包的陷阱:在「快答案」的世界,我們如何重建常識、擴充思維?》、《策略思考:一種稀有又精湛的心智工作原則》等。

資料同理心:飛奔的資料科學如何變成「易讀好用」的人類新資源? Data: A Guide to Humans

HK$183.00價格
數量
  • 作者 | AUTHOR

    菲爾.哈維 Phil Harvey, 諾莉雅.希門尼斯.馬丁尼茲 Dr Noelia Jiménez Martínez

  • 出版社 | PUBLISHER

    大寫出版

  • 書號 | ISBN

    9786267676226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5/09/01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